昨天我们在家庭群里讨论了“和善而坚定”的度,我一直感觉那个度是最难把握的。比如聊起来我们带想想出门吃饭的案例,在没有上饭之前,孩子要求玩一会或者做其他我都很尊重他的要求。我的底线是不能耽误吃饭,不能浪费到别人的时间。我是站在“尊重情形”的基础上给出的和善而坚定。然而有人可能理解的是,到了吃饭时间了,不管什么原因必须要上桌才算足够坚定。
昨天晚上到家,想想要求先玩一会沙子再吃饭,我知道即使是成年人,偶尔打破常规也在情理之中。或许因为之前和家人的讨论让我对自己有所怀疑,我突然有了一定要和他较真“惯例表”的信念,我要让他知道惯例表上怎么写你就必须怎么来,我今天一定要做到“坚定”,哪怕这个坚定不近人情。
我说:“妈妈知道你很想玩沙子,问题现在是吃饭时间,想想自己看一下你和我一起列的惯例表,回家第一件事是先做什么?”
这个每天被我启发式提问的孩子,已经完全熟悉我的“套路”了,他知道我想要的答案,也知道我是必须要让他先吃饭了。所以他选择了不回答我的问题,继续要求“我就是想先玩沙子。”
我说:“惯例表是你和妈妈一起制定的,我希望你可以言而有信。”然后想想开始很伤心的哭。我说:“现在你的状态不适合解决问题,等你的小怪兽走了,咱们再聊这个话题吧!”
后来发现,我简直就是挖坑让自己跳,想想的哭让我的大脑盖子也掀翻了,那一刻我更来劲了,心想:反正已经这样了,我今天就必须要让你按惯例表来,不给例外!
等想想情绪平复以后,我带着他一起走到惯例表前面,我说“想想自己看,到家以后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孩子虽然很认可惯例表上内容,但很明显还是想有一次例外。
最后我赢了,想想说:“妈妈,我要先吃饭再玩。”虽然孩子说的很自然,我知道这不是发自他内心的答案。他是在让着我,不想和我抗了。他不是输给了我,是输给了他对我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因为我们之间足够深的“连接”。
虽然我的目的达到了,但孩子给我的不太对的感觉,让我明白我并没有做到“和善而坚定”。这次的执意“试错”,让我对“和善而坚定”有了更好的把控。孩子们不是机器人,并不是惯例表上写了“先吃饭再玩玩具”就必须一年365天,每天如此。再自律的人都有想要放天假的渴望。尊重情形,理解孩子的适龄性行为太重要了。
如果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放弃自己的执拗,告诉孩子“偶尔打破惯例也没关系,今天你可以自己决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妈妈相信你可以把握好时间。”我相信这个正面管教理念下养育大的孩子,已经有了足够的内驱力和自制力。
—记录于2019年12月04日 周二 想想3岁8个月1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