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尊重水、保护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各地纷纷致力于“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的工作。治理好水,守护好水,更要利用好水,做活“水文章”,真正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还绿于水,保护水资源。绿色,是美丽中国最鲜明的底色。位于广西南宁的南湖,早在七八年前曾遭遇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倾倒,以及过度捕捞、非法排污等情况,最差的时候水质下降到劣Ⅴ类,成了“一潭臭水”。当地居民怨声载道,有的甚至举家搬离,幸福感、获得感荡然全无。后来,该市多措并举,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利用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等手段,开展河湖自主监测,清存量、遏增量,强化河湖“四乱”问题动态清零和水污染全域防治。最终,南湖总体水质达到了Ⅳ类水以上,水下“森林”“草原”清晰呈现,展现了“水清、岸绿、鱼游、景美、鹭飞”的生态景观。可见,面对牵头千万绪的经济发展工作,守护碧水清流,理应是关键一步,也是首要一步。
依水布局,发展水经济。贵州省雨量充沛,河流众多,水库星罗棋布,山水相映自成一景。借助这一优势,当地进行了产业融合集群跨界发展,把湖泊度假、水上游娱、峡谷漂流、国际垂钓等以“水”为主体元素的旅游项目打造成贵州高原水乡的国际旅游精品,促进了“水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湖南省沅陵县依托沅江,大力发展碣滩茶产业,创造了千亿收入。截至2022年,沅陵全县年产茶叶1.5万吨,综合产值23亿元。涉茶企业、合作社120多家,涉茶人口12万余人,带动了5216户、18357人脱贫。当前,在良好的水生态前提下,各地要充分发掘、放大、展示地方水资源优势,努力发展水经济,提升水效益。
以水为媒,弘扬水文化。近年来,山东省以黄河水为媒,深入打造“水韵山东”“水美山东”“水兴山东”等独具齐鲁特色的水文化品牌。通过举办水文化高端论坛、出版水文化精品丛书、推选水文化特色遗产、推广水文化教育基地、创办水文化专业期刊、建设水文化专家智库等举措,为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文化如水,水脉亦文脉。各地要善于发挥创造力和能动性,激活水文化,讲好水故事。
丹心不负青山,发展不染绿水。唯有通过培养保护意识、健全保护制度,才能很好地发挥水资源的优势,保障人民的生存需要、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丰富文化的深厚底蕴;唯有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做好做活水文章,才能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华彩篇章。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由本账号整理编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