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德国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所提倡的“少即多”,反对过度装饰,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简约风格。
刚开始我很难理解为何“少即多”,如今的社会已经足够开明,提倡男女平等。大多数的女孩子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很多文章更是以如女孩子需“独立”,“优秀”,“努力”,和“自信”等振奋人心的字眼来吸引眼球。每每阅读更是觉得自己需要更加努力,花费更多的时间钻研穿衣搭配,阅读大量的书籍来提升自己的内在,好让自己姣好的外貌配得上内在的灵魂,或者更加丰满的灵魂来补拙没有被上天恩赐的面孔。
所以,从上学开始,人生一直都在不断地做加法,惧怕自己的成长速度跟不上同龄人的步伐。胡歌在今年上[金星秀]的时候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大意是说他要开始做减法了,让自己慢下来。而我从年初,也一直开始做着自己的人生“减法”,并非让自己不去学习,不去阅读,而是减少不必要的琐事来达到更高的效率。
我的高中时期是非常轻松的,功课不多,轻松应对考试。有大量的时间去做其余轻松的课程,比如篮球,网球,游泳,阅读,义工,音乐等。上了大学离家以后,一直都是处于焦虑的状态。在一个小小的医学院里随手一抓都是学霸和学神,每逢考试季,图书馆里全是一排排低着头的身影,宿舍里是一夜灯火通明,教室里是奋笔疾书的场景,身边很多小伙伴都是一副没睡饱的样子,连续刷夜脸色发青。我每每看到这个景象都会倍感焦急,心里暗暗对自己说要努力,努力,更加努力。那时的我几乎是拒绝了一切社交生活,一头扎进题海里,更要命的是自己本身的不自信,我本不是学霸,为何却与学霸扎堆?做团队作业的时候,我极其害怕扯队员的后退,所以我的大一和大二充满着“焦虑”,“努力”,“拒绝社交”,“拒绝娱乐”等字眼。
当夜深人静,复习累到无意抬头伸展脖子不小心看见镜子中反射出一个面色泛白,眼圈发青的面孔时,心里低落无比,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年初时我开始重新计划我的学习计划。在飞往家的飞机上,利用时间快速阅读了[每周工作四小时]。每周只工作四个小时,听起来有点惊世骇俗,可是蒂莫西却做到了。蒂莫西说,“80%的产出只需20%的投入”。 通俗点就是说,所有的80%的目的只需要付出20%的努力就能达到。我把功课上的重点精确划出,每个章节都把它总结到自己能理解的通俗字眼,然后舍弃掉自己原先的机械性学习法,把原先固执认为真本书都是“重点”的伪重点舍弃。
接着我开始实施[帕金森法则]。帕金森认为“任务的重要性和复杂度与所分配的完成任务的时间密切相关”。如果给你大量的时间去做某一件事情,那么你就会犯现代矫情的病--“拖延症”或者“懒癌。”你会发现明明是一件简单易完成的小事,可你却迟迟不想开始行动。有时候deadline是一个有“魔性的催化剂”,它让你精神极度集中,更高效地在短时间内把该做的事完成。比如我常常要写报告,由于英文非母语,两千字的报告我大约需要4个小时(从晚上7点到11点左右);我告诉自己,截稿日期为晚上九点整,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写报告。我发现在那两个小时期间,我的精神更加集中,而且很惊讶的是我居然真的能在自己为自己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剩下的时间我也能刷刷剧,看看课外书放松神经。
除了在学业上大扫除,我还把曾在某阅读软件里下载几个G内存的书清理了一边。我下载了大约300多本,全是我想看也是计划看的书。每一本的封面都那么吸引注意力,所以导致我很多书都是看了一半便换一本,一来二去,一个月下来我几乎只看了一两本全本,其余的不是看了一半就是看了几章节,更糟糕的是书中的情节也会常常错乱。我咬咬牙,除了已读书籍其余未读或者读了一半的统统删除掉,把已读书籍放在一个固有的档案里,为自己开好书单,然后只下载一本书来阅读,读完归档后再下载另一本。这样下来,虽然阅读软件里只有一本孤零零的书躺在那里,但我一个月下来我的阅读量却增加了很多。
如今我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再那么焦虑,那么慌张,内心开始慢慢丰盈起来了。人是社交动物,没有任何人是可以孤独地沉醉在工作中拒绝社交拒绝娱乐的。分享一句非常喜欢的句子“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2016/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