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
和高中的几个朋友
小聚了一下
在吃饭的时候
我们各自分享着
自己的大学生活
聊高中共有朋友的八卦
分开了这么久
不因学习又坐到一起
没有「客气」的氛围
反倒让我奇怪
都说:一场考试,四张试卷
散了三年,一个夏天
不得不说
我们像一个例外
在这个不太一样的夏天
小心翼翼的
守护着我们的友谊
吃过饭后
准备扫一辆小黄车回去
不经意间的一瞥
目光扫到了
一个熟悉的背影
很像一位故人
名字在我喉咙里卡了很久
突然有意识的蹦了出来
她是我初中时的好朋友
我们在一个镇子上学
后来考上了同一所高中
再后来分了文理科
再… 就没有后来了
我选择了理科
她选了文科
像书里诗意的说
我们确是兵分两路
可还没到顶端呢
就这样
顺理成章的分开了
一个学校
两个楼层
隔了三年
有时候真的会想
倘若那年
我没让亲戚帮忙
更改表格上的文科
我们的友谊
可能就不会更改
但也意味着
不会遇到现在的朋友
每一场告别
都在相逢里进行
每一场相逢
都在向过去告别
上了初中告别小学时的朋友
到了高中告别初中时的朋友
可能到了大学
又要告别高中时的朋友
人生就是一场大的告别会
我们处于来往的浪潮中
万般不愿 别无选择
每次盯着通讯录里
长长的微信好友
看似很多朋友
实则交心的寥寥无几
滑来滑去想点开
却又不知用何种话题
点开也只能是让自己
更加确认
「我们已经疏远了」
别再挣扎了
所以有时候
不是不屑于做什么
而是不愿去做了
这让我想到一个现象
为什么成年人喜欢用微信
而小孩子更喜欢用QQ
在我看来
成年人擅于隐藏自己的情感
可以毫无忌惮的
点进对方朋友圈
即使只看到一条横线
也不会留下访问量
对方便不会有丝毫察觉
小孩子更乐于让对方知道
自己在关心ta
对自己的情感毫不隐藏
想要在访问过对方空间后
留下足迹
即便是没有回应
情感也传达到了
这也导致很多时候
我们因「长大」而失去了对方
小时候总以为天高地远
我们的友谊也会地久天长
长大后却各奔东西
连一句问候都显得格外奢侈
在成年人的关系中
最有默契的是
谁也没问为什么
但谁也没在联系谁
没争吵 不拉黑
只是悄无声息的
退出了彼此的生活
等到再次相遇
只能靠过去仅存的
一点共同记忆
作为我们‘偶然遇到’的谈资
怪时间太傲娇
做什么事从不和我们商量
让我们在生命的
某个点上交织
随后分离
成为了别人的过去式
《山河故人》里有句台词说:
“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迟早要分开的。”
年少时读这句话只感觉遗憾
为什么人不能一直在一起
如今却明白了
花开花落自有时
岁月在给予,同时也在篡取
无论我们愿不愿意告别
怎么努力挽留
都是注定要分开的
浮生,来往都是客
即便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悲伤或是快乐
低谷或是高光时刻
Ta一定会给你留下些什么
我一直相信
释迦牟尼说的一句话:
“无论你遇见谁
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绝非偶然
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
面对离开
我们不必太过挂怀
有人出场
就必须有人谢幕
很多事我们没办法控制
便只能控制自己
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亲情,友情还是爱情
所有的小孩都会成为大人
放了长时间的糖都会变质
我们都在走向死亡
无论何时
别让情感成为一种负担
一切交给时间
它自会给你正确的答案
正如作家三毛说的那样:
“走的突然
我们来不及告别
这样也好
因为我们永远不告别”
缺少了告别的仪式
反倒是一件好事
它让我们的告别只进行了50%
这50%是对方在形式上
退出了我们的生活
未进行的50%
是对方留给我们的记忆
人活在世上
记忆是唯一的行李
这个行李不重不轻
不是金钱也不是珠宝
但弥足珍贵。
作家三毛
可能也是这个意思吧
因为不曾忘记
对方留给我们的记忆
所以
“我们永远不告别”
公众号【名字笔记】
等你来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