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迁》:想要成为高手,就要坚持在高价值区正确地做事

《跃迁》的作者是古典,生涯规划师,得到app作者。

现实社会中,努力和回报往往不成正比。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在不同时刻做的选择不同。而选择背后的差异,便是认知的差距。

这个时代的高手,几乎都有一个特点:既懂得如何驱动自己持续地努力和积累,又知道借助外界放大自己你努力的收益。

高手们都是阶段性的非线性成长、跃迁式地上升。这就是利用规律放大个人努力的结果。

如何利用规律,放大个人的努力?

如何做好选择,提升竞争力?

如何破局成为高手呢?

……

《跃迁》一书给了我们答案。

安静的第79篇原创内容,第46本读书心得

1

高手的暗箱:利用规律,放大努力

获得百倍收益的关键,不是百倍努力,而在于利用社会和科技的底层逻辑撬动自己,实现跨越式地成长。

从过去到现在,经历了如下几种“跃迁”:

①认知方式的改变:知道知识在哪儿,比知道知识是什么更重要。即要能够及时调用相关知识,而非仅仅是死记硬背些知识;

②思考方式的改变:从独立思考到联机的独立思考者。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很多答案随便一上网便能知道,但我们本人依然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③核心竞争力的改变:人机合一。即懂得利用最前沿的技术、最新的趋势和规律,成倍地放大自己的努力及结果。

在今天这个时代,一开始可以通过努力和精进达到一定水平,然后就应该切换思维方式,利用平台和系统的力道,撬动自己去更远更好的地方。

那么究竟该如何实现自我跃迁呢?

①先要在持续的学习、阅读中,打开全新的视野,实现认知的跃迁;

②在新的视野中持续地积累、练习、贱人、蓄势,实现能力的跃迁;

③内在价值虽然提升了,外界还需要时间来考验我们的实际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平台等实现个人能级的跃迁。

知道还要做到,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做不到呢?

第一种是注意力迷失,时间、思维被外界打碎,偏偏身边还有一群同样迷失的人,还互相点赞,这种实在可怕;

第二种是无法过滤信息,抓不住重点;

第三种是不懂得借势,无法与陌生人联机协作。我们需要把不重要的技能外包,聚焦核心技能的跃迁。想要面面俱到,只可能是点点平庸。

2

高手战略:在高价值区,做正确的事

处处有机会,就等于处处没机会;竞争越是开放,个人越需要打磨深思熟虑后做选择的战略能力——找到那些“更少但更好”的事。

今天是一个机会更多,但成功概率更小的世界。这种情况下,选择力比执行力更重要。读书不是重点,关键是读哪些书?认识人不是重点,关键是认识哪些人?修炼不是重点,关键是修炼哪种能力?

只有去做那些“更好但更好”的事,才更有可能实现成功。

这就好比巴菲特“只做少数高质量的投资”一样,高手就是在高价值领域,持续做正确动作的人。

那么哪些才是高价值区呢?

第一,高价值区往往是反直觉、反人性的区域;

第二,越是高价值区,越需要竞争力;不止要知道趋势,更要有能力把握趋势;

第三,高价值区随着时代在改变,比如知识付费时代的培训和表达能力。

当今时代好的战略是,用80%的时间学习20%的精华,快速占领赛道的头部,吸引最好的资源,互联最好的人才,共同成为第一名。

意大利经济学家曾发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国家的财富都呈现出一种分布方式,少部分人占据了大部分财富,而大部分人拥有少量的财富。反应在坐标轴上,就是数学中的“幂律分布”,也是我们常说的“二八原则”。

要成为那20%的人,就要找到那20%的高价值区,要做到持续地抓住重点,提高效率。

高手战略的两个规律杠杆:

①对内,通过二八法则三次方,持续学习、注意观察,放大自我效能;

②对外,向正确的方式移动,爬到幂律的头部,获得系统巨大推动力。

能力提升的三个要素:好的方法论,刻意练习加上大量的实战机会。

在一个充分竞争、互联的时代,是几个头部与众多长尾的时代。很多投资人只投每条赛道的前两名,就是这个原因:如果一个领域有人能够获胜,那一定是头部的人。

站位比能力更重要。所以,建议年轻人都应该进入最好的头部,去最好的成事,最热门的领域积累资源,增长见识。

头部效应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很多人可能陷入以下误区:

误区一:从当前优势出发

①从个人优势出发。“优势”一词的全称应当是竞争优势,需要先有竞争领域,而一个尚未进入竞争领域的人是无法判断自己是否有竞争优势。

所以,到底是不是优势,需要进入竞争区域才知道;即使不是优势,经过多次实战,也能打磨出优势。

②过去的优势不等于未来的优势。很多人是学习的一把好手,但在工作中未必是。所以建议毕业生们找工作时,不一定非要找专业对口的。

真正的原则应当是: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不要因为容易而去做一件事,而是因为有价值才做。我们不怕苦,就怕苦得没有价值。

误区二:着急入场,不想优势

千万不要因为焦虑,看到高价值区撸起袖子就进场,生怕“再不进入就来不及了”,这种以焦虑开始的事,往往以焦虑结束。

原则:永远不要在热门领域随大溜,要思考自己的差异优势。真正的高手会花很长时间观察好几个赛场,观察游戏规则、赢家的玩法,对比自己的实力,找到最好的优势角度切入。

千万要记住,所谓的处处有机会,其实很多都是不属于自己的。

误区三:专注不属于你的机会,眼高手低

要把注意力放到我们能够影响到的、能够操作的赛道,而非在任何一个“觉得好”的领域打酱油,侃大山。

从身边的头部入手,先做鸡头,再从小头部走向大头部,成为凤头。

找到头部还不够,还需要专注和迭代。

比如苹果手机,靠专注和节制,机型很少,但销量却很大。

而迭代,即在每一次的实战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精进。

3

联机学习:找到知识源头,提升认知效率

在知识爆炸、终身学习的时代,人与人之间比拼的不是学与不学,而是认知效率。在学习之前,想明白学什么、怎么学、有什么用和如何兑现。

学会功利学习:学得更少,但学得更好。

找到知识的源头进行学习,比如研究论文、行业的学术期刊、最新的数据报告,各行业领军人物、行业大牛写的东西、推荐的书籍和文章等。

从自己的需求开始学习,不要盲目地找到一个领域、发现一点知识就开始学习。

尝试联机学习,想优秀的大脑们学习。

另外,比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提问。发现问题,才更容易找到学习的方向。

最后,成为知识的IPO,才有可能把知识变成价值

I:输入问题(INPUT A QUESTION),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

P: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

O:输出产品(OUTPUT),通过咨询研发、授课整合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

那么如何设计自己的知识IPO呢?

以提出问题为驱动,以解决问题为整合,用输出倒逼输入。

第一步,必须有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且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不是要学习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集中精力克服问题,而非什么都学习。一旦你能解决一个问题,就要尝试多解决同类型的问题,逐渐让这个解决方案能够应对不同情境,自我进化。

第三,输出倒逼输入。大部分人欠缺的,是把解决问题的结果传播出去。比如可以靠写作将自己的知识形成体系,传播出去。

千万不要憋大招,可以设计自己的知识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交付产品),最容易入门且可交付,比如99元甚至1元提供一个方案,请我喝一杯咖啡陪聊一个小时的生涯规划问题等。

不要害怕分享,不愿意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等。只有在帮别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审视与修正自己的思想等。

4

破局思维:升维思考,解决复杂问题

为什么很多问题无解?因为答案根本就不再系统内。“单维思考者”永远看不懂整体的“系统思维”,看懂系统,才能破局。

当你用一个全新的词解释事情,会倒逼你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中习焉不察的事情,从而获得不同的思维角度。

要学会用系统思维看待问题,不止要看到树木,更要看到森林。

一个人看问题有见地,无非两个方向——看得远和看得透。

看得远是指能看到事物发展的脉络,找到过去和现在的关系,即“回路”;

看得透是指能够理解事情背后的真正规律,看到事情背后的“层级”。

回路是一种自我增强系统,分为自我强化的正循环和负循环,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且忙。切忌让自己陷入负回路。

层级系统,比如底层逻辑,中层战略,表层的结果等。要学会从空间维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5

内在修炼:跃迁者的心法

真正的改变都是逆人性的。你可以了解所有跃迁的技术,但推动跃迁的关键动力,是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作者在本书中提到了四种当今时代的玩法:只做头部,联机打闹,终身提问,理解系统。

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开放的思维,见得人好,不随意评价别人;找到自己领域的知识源头,允许别人向自己学习;做一个简单善良可激怒的人,千万不要无能的善良或者无原则的迁就别人等;做一个好奇但专注的人。

写在文末

俞敏洪:

该如何在这个时代,让自己从容而又持续地成长?

第一,慢下来,做任何事都要想清楚了再去做;

第二,阅读。不止读书,旅游、交友、拜访名师、个人领悟都是个人迭代提升的好的方式;

第三,用一种投资的心态来看待人生。我们所花费的是时间、金钱、精力和注意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一种投资。在决定花费之前,想清楚是否有必要、有回报。

罗振宇:

在这个时代,什么事不懂,就去找这个领域最牛的人聊天。向人学习的速度,远超过向书本学习的速度。

万维钢:

践行《跃迁》一书中经验的正确方式:

第一,模仿和创造。不止要学会被动地模仿,更要尝试去主动地创造;

第二,成绩=方法×事业。光有方法不行,一定要有一份“大事业”;

第三,“全面”和“一点”。我们并非是必须了解高手们的全貌之后,再去尝试成为一个高手;可以从一点出发,做到极致,也许也能成为一个高手。

END

文|安静

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