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朋友圈好多人都在用“显示三天”的微信朋友圈功能(也是偶然发现几个悄悄关注人的朋友圈突然什么都没了),我在想,可能这个又是近期流行的点?或者他们不想给后来认识的人了解他们的以前?.......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当然感觉奇怪。不过后来我也设置了,我也有我的原因吧。
最近我认识了一位同济大的朋友,孙振国。他特别热爱读书,写文章,可能这并不好奇,但在我们这样的环境下,能继续保持这个爱好的,就像万绿丛中一点红。特别吸引我,也让我开始对他的深入交流。
他的平生经历我就不过多赘述了,我和他聊天的时候有几处他的心得特别不错,与你们分享。
1.他特别喜欢写作,他的理由很简单,开始写文章哪怕就是为了在当今朋友圈说说遍地情况下,我能风骚一下写文章“装个逼”,不发说说,发个文章,也值得坚持。
他说刚开始接触写作的时候,就是因为大家都发说说,发鸡汤,他感觉要是写个文章是不是很叼一些,于是开始了他的写作路。其实好的习惯就是不经意间养成了,给自己找个理由,哪怕就是为了朋友圈“装个逼”,要是你坚持下来,我也相信你的文笔会健步如飞。因为,你要会写,首先肚子里要有货吧,怎么有货,你得看书学习吧。
给了一个能够说服你自己的理由,一个好的习惯在不经意间就能养成。
2.哪怕最近不知道写些什么,你也要写“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写什么”写上了若干遍,然后告诉自己还在坚持写东西。
确实是这样的,就像以前高考作文一样,哪有那么多好写的东西,高考那种情况下,没办法,得逼着自己写。现在没人逼没人管的,更写不出什么东西了。所以要学会自我安慰的去写东西,你可以认为现在又不是高考作文,不能跑题偏题,每个人都是自由评论家,在法律的圈子里都可以畅所欲言。就像最近我关注的《简言》上一位朋友,每天坚持发当天的收获和不足字数不多,百来个吧。有人会问有这个必要吗?但是你自己反问,你做的到嘛?这也是坚持在写作。
一个好的习惯形成过程中要不断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不要轻言放弃。
3.看书就像吃饭一样,有人会说看了那么多书也没见得自己有什么提高?
这一点是不是觉得很感同身受,包括我自己,因为曾在机关一阵子,时间很充裕,也看了一些书,但后来又没坚持了。原因是刚开始还能记得一些比较经典的句子,时间一久,什么都记不起来了。所以渐渐就是失去了看得兴趣。不像学书法和绘画,还能过个节日写点字,画个画,能感觉出来进步和成就。然而他是这么和我说的,点醒了我,他说你每天吃饭了有什么感觉呢?但是那么多年了,你个子有长么?身体不是变更壮了?读书不也是这个理儿,哪有几天就能看出效果的,那不是韩国整容,整完了马上就能看出变化,咱们是慢慢消化成长的过程,书到用时方恨少,只要积累多了,肚子自然而然就“大”了。
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突破,没有什么东西能一蹴而就。
我认为一个人不说一定人人都上福布斯,但是想脱颖而出,力争上游,一个好的习惯必不可少。其实我挺佩服那些特别偏执的人,王安石,牛顿等等,他们偏执确实有问题,但是这份执着追求的精神确实不得不说是个好的习惯。
说到这还没说我为什么也设置了三天朋友圈呢,原因很简单,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一个软件,《得到》(最近孙给我推荐的),上面很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大咖面对面谈他的经历思想,非常好,不过都是要钱购买的文字视频知识。这个也正常,应了一句话知识就是财富嘛。我看了一些受益匪浅,才开始了我打算也把我平日见识的人、事所思所想与大家分享(这里说明下我非孔孟圣人,必有不当,多多见谅海涵)。但正是也因为此,我想在朋友圈设三天限制,认为自己观点还不够成熟,以后多充实自己文化素养。等思想更成熟了,再取消三天的限制吧。
日后每周一悟,多多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