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堂哥是个水暖工,身边总是有一个大铁箱,大铁箱约30kg。
看着有点累赘,但他走到哪都会抱上它。
记得有一次,公司的自来水管有问题,漏水了,情况紧急打电话给他。
不久他来了。额头冒着汗,抱着快到膝盖的那个大铁箱。
“拿两件顺手的工具过来就行,干嘛抱它?”我问他。
“这是百宝箱,里面的东西我随时要拿起来用。”他把铁箱轻轻的放在门口的地垫上,用袖子擦了把脑门上的汗说。
他进入卫生间,关闭总阀。
“帮我拿一下管钳!”他说。
“在哪里?”我问。
“箱子打开第二层,黄手柄的抽屉里。”
我照做打开箱子,取出管钳给他。
箱子很精致,不锈钢做的,每层四面有个扣环互相锁着,厚实的不锈钢表面划的五花铮亮。
工具箱有三层,上面两层可取下来,每层都有精致的小抽屉,每个面上的每个小抽屉都是好几种色彩黄豆大小的把手。
箱子当然是手工做的,箱盖是一整块不锈钢,四个角都进行了倒角加工,也许是用角磨机磨去了棱角,也许是锯弓锯掉了棱角。
又用边长是两厘米三角形用氩弧焊的手艺焊上去的,严丝合缝。
箱盖里面还有一层橡胶里衬,不至于发出刺耳摩擦声。
每层箱子之间是上下齿合在一起,四角都有定位齿桩,互相摞在一起,很贴合。
第一层抽屉分门别类盛放着几种规格的螺丝、螺母、黄铜三通、铁直通、生胶带、龙头……
第二层也是活动扳手、老虎钳子、管钳、热熔器、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工具。
第三层放的都是大件的锯弓锯条、电钻、角磨机,套丝器,也有几个是不知叫啥名字的。
我尝试着想把它挪个地方,很沉!
卫生间的上水还是很麻烦,堂哥在里面又是锯又是烫,叮叮咣咣。
堂哥很专业,一会就搞定了水管。
堂哥说:“这个得天天搬,肌肉有力量了就可以把工具箱带在身边,这样做就不必焦虑,在面对任务时就能一把抓过适用的工具,立刻投入工作。”
堂哥的工具箱有三层,我觉得我也要有个工具箱,写作的工具箱!箱子至少要三层,最好是四层。
平时积累起来的好词、好句、金句放在常用的第一层。
第二层,关于文章框架的工具放在里面。
框架就像我们的修建的房子,框架的好坏不但决定外观,而且决定了内部空间的利用,好的架构给人游刃有余的感受。
第三层,放上我的排版方法和图片。
排版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平台有不同排版方法,平时积累,看到别人好的排版,就放进工具箱,还有应景的图片。
在需要的时候随时拿起来用。
最后一层放上我完成未完成的稿件,时不时的拿出来修改。
好文章是修出来的,没有经过修改的初稿就像斯蒂芬•金先生说的那样“漏洞大的可以通过一辆卡车”,修修补补就能让作品看上去不错。
之前的工具箱是手账本,现在我打算用一下“印象笔记”这个APP,好多牛人都在用。
其实工具箱用啥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天天用它来写作。
就像堂哥说的那样,要熟悉自己在里面装了啥工具,装在哪里,顺手就能拿到。
这个箱子需要天天搬,肌肉有力量了就可以把工具箱带在身边,这样做就不必焦虑,在面对写作时就能一把抓过适用的工具,立刻投入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