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京都市东山区的三十三间堂正式名称为莲花王院,莲花王院初建于1164年,约在80年后烧毁,1266年完成重建。经四次大修,虽历经七百多年仍保存完好。
三十三间堂原是后白河上皇命令平清盛在其御所内修建的佛堂。整座建筑高16米,宽22米,纵深120米,外观上采用了正规铺瓦屋面的日式歇山顶建筑形式。因正面被柱子分割成三十三间,每间约为一米八,故通称为三十三间堂。据说目前为全世界最长的木制建筑。
120米长的三十三间堂内部,密密麻麻站满了千手观音像,仿佛置身于千手观音像森林当中。在三米多高的中尊千手观音坐像两侧,分别站立了500座等身立像千手观音,通常都认为三十三间堂内供奉1001尊千手观音。其实,在坐像背后还有一尊千手观音像名为行像尊,据说在过去曾经为了募集善款而经常巡回在全国各地。确切来说,三十三间堂内部应该是1002尊千手观音像。
不过,一般来说,这1002尊观音像是很难团圆的,因为每年都有二十几尊要送去修理,有时还要出差到美术馆参加各种展览。尽管如此,当我们面对这将近千尊千手观音像时依然会不由自主地对神秘的世界产生敬畏之心。
说起三十三间堂建立的社会背景,不得不提起平安末期流行的末法之说。所谓的末法之说,是指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进入千年之后,佛法将走入瓶颈,世人难以开化。后白河上皇萌生了借助千手观音的力量来拯救世界的想法,于是他把兴建三十三间堂的任务指派给了财力雄厚的新兴武士阶层代表平清盛。
在印度,1000代表着无限的功德,超过1000的1001寓意有无数个无限,即无量。千手观音背上的四十只手,每只手代表“二十五有”,两者相乘为一千。佛堂内1000多尊千手观音像就象征着拥有无穷的拯救世界的能力。
每个立像千手观音和中尊观音坐像一样,头上都有11张脸,身上有40只手,每只手上都有一只眼,且拿有刀、枪、拂尘等不同的法器。之所以头上有11张脸,据说是为了不漏过任何一个需要救助的世人。而手上拿着不同的法器则寓意着不管是碰到什么样的人都有办法拯救。
列在千手观音前方的28尊佛像据说都是保护千手观音及其信徒的佛。这些佛像眼镶水晶,姿态逼真。佛像两侧分别站立着的击鼓雷神和手持风袋的风神栩栩如生。透过风神和雷神,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堂内全部佛像以丝柏为原料,采用木块镶嵌工艺,雕刻好佛像的头像和手部之后粘连涂漆。1000多座立身观音中有124座是佛堂创建时所雕,其余800多座是镰仓时期重建时历时16年完成。据说佛像雕刻大师湛庆率四代子孙及门徒,携手当时日本国内有名的圆派,院派的雕刻大师们才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程。中尊坐像面目慈祥,为湛庆在82岁高龄时完成。在1000多座佛像中,留下雕刻大师具体名字的就有500多座。
参拜了京都不少的神社,寺庙,唯有这三十三间堂最令我震撼。进入佛堂的那一刻开始,身心似乎就被重新置换过了。120米长的空间,却有一眼望不到头的感觉,整个空间仿佛被神秘的面纱包围了一般。没有闪光灯,没有卡嚓声,在一千多尊佛像前面缓缓移动脚步的游客们,仿佛爬行世间的蝼蚁正接受千名大师的教诲一般,连空气都是凝重的。同时,神秘的空间也给我的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单纯,甚至还想久久停留在里面,因为还想再细细看看大师们留下来的精雕细刻,试图找出与自己最像的千手观音像。
与三十三间堂的千尊千手观音一样有名的莫过于射箭比赛了。在西侧长廊的南边设置箭靶,参赛选手从距离120米的长廊北侧开始拉弓射靶。参赛选手从傍晚开始比赛,整个比赛将持续24小时。江户时代,这里的射箭比赛成为各个藩比拼武艺的大好机会,也是吸引民众的一大盛事。在这期间选手的姓名,月日,命中数目都会被记录下来。
1686年18岁的和佐大八郎在比赛期间射出了13053支箭,命中8133支,是迄今为止的最高纪录。单从射箭支数来比的话,据说要想超过他,也要在24小时内保持每6秒射出一箭的速度。距离120米的情况下还能保持62%的命中率,其高超的技艺和顽强的身心恐怕再难有人能超越了。
现在,每年正月这里还是会举行射箭比赛,不过已不再是24小时连续比赛了。两千多名参加比赛的选手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刚满二十周岁的新成年人和弓道爱好者。虽无法目睹当年勇士们的潇洒身姿,但是身着传统和服的花样少男少女们挽弓射箭的场面依然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观看,但愿此时的热闹喧哗不要惊动了庄严肃穆的佛堂内的千手观音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