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微软中国区总裁唐骏,是我的校友。我大学的时候,有一次他回学校捐了个奖学金,并在大礼堂做了一场演讲。他是演讲的高手,内容精彩,高潮迭起,讲台下面掌声雷动。具体讲了什么,时间太久,记不全了,但他说有句话我至今记得。他说,我读书很少,只读过一本书。
唐骏在学历门爆出之前,是千万年轻学生的偶像,被称为打工皇帝。虽然爆出这么大的负面新闻,但他在职业上还是走的很稳,现在自己做老板,看得出是个有点真本事的人。不过,人在面对公众演讲的时候,容易有虚荣心,说的话可能有夸张,但你可以理解,他读书不是很多。
我有个朋友,中学文化。小的时候,不喜欢读书,逃课鼓捣一些电器。后来父母看他实在不是学习的料,就没逼他再读。他早早进入社会,经历了几次创业失败,现在经营着一家生产电器元件的小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也算是进入了财务自由的状态,很少为钱操心了。我从没听说过他读过什么书,但此人动手能力极强,让我这个每天读书写字做表,却连个土豆擦丝器都装不好的人表示非常汗颜。
学习的方式,可以分成两大类,阅读和生活(Learn from books and Learn from Nature)。唐骏和我的朋友,都是属于更容易从生活中学习的类型。
02
虽然读书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但总有些人觉得,从书本上学习,是种更体面的方式。不少人喜欢晒自己一年读了多少书,甚至有人每天读本书,好像一年不读超过100本,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读书多。其实一年100本,说难挺难,说容易也容易。关键是读什么书,怎么读。
如果按照《如何读一本书》的给出的方法,读100本像《穷查理宝典》这样的书,我表示佩服。但也很想知道,除了读书,他们还有时间吃饭刷手机上厕所么?
如果读了100本实用类方法论畅销书,也就是在国外会分类到Self Help类,国内会分到成功励志类,那就不奇怪了。那些感慨,“读了那么多书,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人,有很大一部分人应该在此列。
不是说方法论类的书不好。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正确的方法,再努力,不是事半功倍么? 但问题是,怎么知道作者给出的所谓方法,不仅仅是个人感悟?评价任何方法论类书籍的好坏,不能只从上感觉,觉得这书讲的好有道理啊,这个道理好牛逼啊;评价一本方法论的书,必须得等亲自体验了之后,衡量是否管用,再下结论。因为有些书,真的“只是听起来有道理”。
很多讲方法论的书,在宣传的时候,会给出这样的描述:
“这是一本改变是一生的书,可以全面提升你的xx能力。”
“想要xxx, 读这本书就够了。”
这样的宣传,其实也在情理之中,甚至对于这本书的实践效果,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个心理学实验:随机的让人品酒,如果告诉受试者,酒比较昂贵,他们就会认为这种酒真的更好喝。心理暗示对实际效果的确有影响。
03
酒好不好喝,太主观了,不好评价,不过看了一本书,用了其中的方法,是不是能让自己卖个好价钱,比较容易判断。如果这个方法教出来的优秀学生,都发财了——不过都是以自己开班授课教新学生的方式,你就需要警惕了。怎么有点像传销团伙吸引下线的方式?
读这种书,在找到买账接盘的下线之前,读的越多,越焦虑。
当然,你可以说,方法论都是好方法论,是你没有老老实实的刻意练习。
我大学的时候,读过一本《人体实用手册》,上面写了有关敲胆经治百病的方法。书上写的实在活灵活现,让我手痒痒,自己在宿舍敲了三个月。结果,除了室友认为我是神经病以外,没有任何效果。当然,这种事故,在中医粉看来实在太好驳斥了。嗯,我哑口无言,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的确有一些方法论,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不是个人感悟,很多人用过,甚至作用机理也有清晰的解释。即便是这样的书,也需要时刻警惕。就算是阅读经典,也要保持平等开放的心态。拜读是个好词,但主要是指读书的认真,在没读明白之前别乱发表评论。读大牛作者的书,也不必毫无保留的全盘接受。
历史上很多经典,随着科学的新发现,都修正了其中不完善或者错误的部分。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虽然在当时很颠覆,但并没能清楚的解释遗传的机制,直到孟德尔做的豌豆实验的结果被大家认可,生物界才广泛接受了遗传的两个基本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现在看起来无比正确的书,肯定有一天会被至少部分推翻,而明智的的作者不会因此而沮丧,因为大牛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断自我颠覆和超越。
顺便说一句,号称看不懂科技股,也从不买科技股的巴菲特,在去年建仓苹果股票,在第四季度更是大规模增持近6000万股。目前看来,他又赌对了。
04
前文提到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是读书写作的经典书目。书里给出的读书步骤,我自己一直在实践,比较靠谱。
1,Structure,看清分类和结构:用一句话概括书的内容。
2,Interpretation,看懂内容和论断:用自己的话阐述书的主要观点,联系自己的经历和其他书的观点加深理解。
3,Talk Back,给出反馈和评价:在理解的基础上和作者平等对话,有根有据的表达自己同意或是反对的意见。
为方便记忆,我给起了个名字,叫“SIT”读书法,也可以理解为读书就要做冷板凳,踏踏实实的别老想走捷径。
读书这件事,跟世界上很多事一样,都遵守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就算读的不是鸡汤成功学,拍脑袋的方法论,全都是真正有营养的传世经典,也做到了以上的所有步骤,还要留出时间给生活给实践。读书读到不想陪家人,不想出去赚钱,对真实的生活失去了兴趣,就是要停止的信号。
读书,只是学习的一种方法,没必要把它弄的好像很高级。虽然说,带着问题,像跟大牛作者坐而论道的阅读方式,的确需要积极思考,但我看到的大部分情况,包括我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用读书来掩盖懒于思考。毕竟,比起只是浏览信息,获得了解知识的快感,比从生活中费劲学习,要爽的多了。
顺便谈一下现在流行的每天听本书。这种方式的确省时间,不过质量也会打折扣。对于非常好的书,无损的压缩基本不可能。所以,听书只适用于一般质量的书,或是作为你发现好书的途径。一本好书,最好的方式,还是自己老老实实按照SIT的三个步骤来读。
读书和谈恋爱一样,质量比数量重要的多。适度读书,读好书,精读好书。否则,读的越多,越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