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规律的读完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这本09年出版的书,应该可以称为家庭教育的入门级图书吧,读完确实有很多收获,脑海中关于孩子的家庭教育从空白懵懂到渐渐有了一些线索和眉目。
为什么说有规律?这本书第一次开始看应该是19年的夏秋,有时一次看好几章,有时间隔一个月没打开,3月起将这本书安排为:每天晚上睡觉前读一节,在之前一篇文章中有详细说到:开始看(做)一本(件)一直想看(做)却难以下手的书(事)
这是一本作者通过一个个大多家庭都会面临的教育小主题,比如“打针”、“圣诞老人的真假”、“识字”、“写作业”、“吃饭”......等等,从自身家庭教育案例出发,辅以教育理论、观念的讲解,传输作者的教育经验及实践后的教育理念。
初版后的10年读这本书,会感受到一丢丢瑕疵,比如:
1. 关于阅读的重要性和被重视程度。如果不是念着这本书是09年出版的,看到其中学校、家庭对阅读的不重视情况会感到很奇怪,因为现在的学校、家长都非常重视阅读,学校作业会有阅读要求,即使不爱阅读的家长也都希望孩子从小爱读书,并且早早启蒙。
当然,只是重要性无需多言,关于阅读的方法、书籍选择等还是非常受用的。
2. 自己不带孩子、打骂孩子、学前班...在如今的社会和家庭中,已经不是常见现象了。但作者的理念是正确的,只不过这些内容放在书中显得略有不重要。
瑕不掩瑜,大部分的理念还是很值得学习思考的,而作者在10年前就通过自己的总结出了这本书,给无数的家长带去启发,想想是多么的可贵,作者的教育功底可见一斑。
而这本书的名字,不是宣扬只有好妈妈是重要的,只是为了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作者也特地做了说明,爸爸们和老师们不要介意或失落噢。
我想,所有的父母,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成为父母的,绝大多数一定都希望能给自己的孩子好的环境、好的教育,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能够好好学习有所作为。
父母们都带着美好的初衷迎接来到这个世界的婴儿,但随着孩子的长大,差异性却可能越来越大。于我而言,这个差异性不在于收入多少、地位高低,而在于内心的健康与否、对自己的认可度、对这个社会对周围人的认知和态度。
我对孩子的期望在我目前的认知下是:
养成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有健康的身体和阳光的内心,有自主意识,有强大的内在力量让自己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幸福感。
看完这本书后,我脑海中形成的一些主要理念如下。当然,都是未经实践的观念,记录下来也是坚定一下未来的信念。
01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将这条放在了第一个,因为我认为这是谈一切教育方法的基础。
💗 什么叫无条件的爱?
作为父母的我们,不是因为你听话而爱你,不是因为你长得好看而爱你,不是因为你成绩好而爱你...
不会因为你不好好吃饭而不爱你,不会因为你调皮捣蛋而不爱你,更加不会因为你不按我们的意愿生活而不爱你...
我们的责任是给作为独立个体的你引导、保护、支持和帮助,不是将你当成附属品用俯视的姿态去命令、控制你。(也不是不负责任的宠溺、无底线的纵容)
所以,我们会努力的让我们家里不会出现「你再怎么怎么样或者你再不怎么怎么样,我们就不喜欢/不爱/不要你了」这种语言。也会尽可能注意自身的行为,用行动让你感受到无论任何情况都不会消逝的爱和让你相信我们是你最值得信任的后盾。
02 管与不管的智慧
孩子刚开始自己吃饭的时候,食物丢的满地都是,衣服上尽是污渍,怎么样是管?
🍛 不让他自己吃,大人端着碗喂是管吗?
🍛 守在他旁边寸步不离,食物一要掉立马给接住是管吗?
🍛 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的说不要往地上扔,小心一点不要弄脏衣服是管吗?
🍛 呵斥他,不要把东西往地上扔再扔就打了、再不快点吃就不给吃饭了是管吗?
这些都是表面上看起来的“管”,却是起不到任何正面作用的“管”。
此时,顺其自然才是法宝。愉快地看着他玩食物,那是他用他的方式在认识、感受食物,接受他吃的满脸、满地都是,那是他在努力地尝试自己吃的方法。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
👉 为他挑选合适的食物
👉 自己坐在桌前认真愉快的吃饭
👉 适时的演示和对他进步的鼓励
👉 打扫他吃过后的战场
可是千万不要理解为吃饭这事就不管了,他要是不吃就算了,等饿了喂零食。父母需要掌握吃饭这件事的学习进度和效果,确保营养摄入,让他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而不要等到习惯养坏了再去吐槽孩子不听话。
细细感受下来,让自己接受顺其自然真的是父母的必学宝典。孩子天生爱跳水坑,需要为了不弄脏衣服鞋子阻止他吗?孩子好奇要走小道弯路,需要因为自以为是的方便硬拉着他走大路吗?孩子对有件你以为不太好的事情感兴趣比如迷上某个节目,需要因为你觉得不好就强行制止吗?......
抛弃掉无效的管-唠叨、指责、恐吓、辱骂甚至殴打,用看似无痕迹的引导,取代命令、控制,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这是管与不管当中的大智慧。
这里还有一个关于“什么是做错了?”的问题。
摔了碗、弄脏衣服、墙上乱画、穿鞋上床、丢了东西...其实都没必要生气批评,孩子有犯错的权利,其实这些「错误」又哪里算是什么「错误」呢?
不过是些小时候的趣事,即使给家长带来短暂的麻烦,又如何呢?只需做适当的提醒,一方面让他拥有快乐的童年,另一方面让他自己积累人生经验、调整自己的行为不是更可贵么?
03 自己做榜样,不做刻意要求
其实从孩子一出生起,各种行为就开始受到家长的影响,孩子就是从模仿开始一步步长大的,走路姿势、语言、行为习惯等等。
所以,对于前几年最重要的孩子的习惯培养,抛开要如何管理孩子,先管理好自己,让孩子有个好的学习榜样才是应该注重的。不管是吃饭睡觉、看电视玩手机、看书学习、讲礼貌有爱心等等等等。
所有不希望孩子有的坏习惯,需要先让作为父母的自己彻底戒除掉,否则,就不要甩锅抱怨,用孩子不听话孩子管不了之类的借口逃脱管理责任。
同样的,希望孩子养成的好习惯,请先让自己以身作则。
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不要刻意的加入奖励、惩罚性措施,用平常心对待,要相信在父母的引导下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无需对孩子自己吃了一口饭、背了一首诗、完成一次作业、考了一个好名次等等大加赞扬处处炫耀,或者拿各类物品、金钱作为诱饵或奖励,只需自然地表达一下欣赏和鼓励。同样的,如果没有好好吃饭、不按时写作业、考试成绩不好,也不可以责备冷漠或者咆哮怒吼轮番上阵。
请记住,任何一件希望孩子好好做的事或养成的习惯,比如吃饭、阅读、学习,都不可以寄希望在奖励和惩罚上,尤其在运用过度的时候,极容易影响孩子对这件事的兴趣,伤害自尊心造成逆反心理。
插播一下关于奖励这件事,如果孩子喜欢什么,我们会评估是否买给他,但不一定是因为他做成了某件事而给的奖励,如果不买给他也不是因为他某件事没做成而给的惩罚。如果某次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了某件很棒的事,也可以买一件他很喜欢的物品,但不会大肆强调这都是因为你表现好才买的,更加不会趁机说以后要接着怎么怎么表现好才行。无需附带各种条件,即使背后真的有某个因素的促成,但不要拿这个因素做筹码和交换。
管理好自己,对孩子给予认可鼓励、提供帮助引导,然后,就交给孩子吧。
04 让孩子自己做主
我想,家长很可能出现的一个大毛病是一边过度信任孩子、一边又坚持孩子总如初生的婴儿一般无法自理。所以会一边觉得在没做正确的引导下孩子也该什么都学会、不会就发脾气,一边又觉得孩子都那样、随他去吧。
用孩子无知做借口掩盖自己在教育中的缺失,想想是不是有点不负责任?
相信孩子有自主的能力,然后提供引导和帮助,培养起这种能力,应该是让家长和孩子双赢的做法吧。
经常听到妈妈们分享孩子写作业的事,不盯着就不写、跑来跑去、就想着玩、有时得靠打骂才能坐下来写等等,为什么不能让他自己安排好玩乐和学习的时间呢?
孩子写作业家长不可能从小学陪到高中,如果一开始天天写作业家长都坐在旁边看着、加上不时催促,如何保证突然有一天他高中住进学校了、就自己能全神贯注的自己写完作业呢?
即使今天靠盯和打骂完成了作业,明天呢?以后呢?
我们需要的真的只是完成今天的作业吗?
写作业这件事离我有发言权大概还有点距离,但让孩子自主安排、自己学会控制的信念深在我心,我知道这个过程会碰到很多难题,家长需要动很多脑筋去做到无痕迹的引导,但绝对是值得的。
之前与同事说到孩子学习,我用了“厚积薄发”这个词。从小花心思培养好习惯是厚积,孩子上了初中、高中才能薄发。所以我想我应该不会在小的时候盯在认了多少字、上了多少辅导班兴趣班、作业多少分等等很外在很表面的点上。
05 平等对话、不撒谎
不要把孩子只是当成个孩子,他不过是受限于语言表达,很多感受、想法无法用语言完整、准确的表现出来,但是家长的所有语言、行为都在他的眼里和心里,形成他的感受,并深远的影响着一生。
他有情绪、有感情,不要觉得这是只个会哭闹的玩偶,对他胡编乱造或者爱搭不理。面对这个独立的个体,应该认真看待他的一言一行,不管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要蹲下来和他在同一个高度对话。
🚫 那些用捉弄、取笑的方式拿孩子寻乐的,需要完全摒弃了,比如教孩子骂人、说你爸妈不要你了然后看着孩子哭自己笑哈哈的...
🚫 有些所谓的善意的谎言也是,比如打针不疼、明明上班去了却骗孩子说马上就回来、为了让他不接触某个东西就刻意丑化或制造恐惧心理等等。
🚫 还有抱着不过是个孩子很快就会忘了的想法,于是信口开河、言而无信、不兑现承诺的,或者高举长辈大旗滥用权力不尊重孩子的隐私的,都要不得。
原则不过是:坦诚的与孩子对话,尊重他。
孩子天生是诚实的,请善待这份诚实。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不要因为他的诚实暴露了大人的难堪而训责他的诚实。书中有一个事例印象很深,作者夫妻因为不想邻居知道他们去了外地做什么,就告诉女儿说如果邻居问不要说我们去了XXX,结果邻居问起时女儿回答我爸妈不让我告诉你我们去了XXX,作者夫妻难堪的告诉了邻居原因,事后也丝毫没有责怪女儿,反而是女儿感受到了爸妈当时的不自在而有些担忧,爸妈还开导她没关系并跟她讲解原由。试问有多少父母可以做到,同样情况大概大多孩子都会稀里糊涂的面对责备吧?
06 阅读的力量
阅读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但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觉得挺好,所以也总结一下。
📒 启蒙时,书只管读给他听。不用刻意将一些不容易懂的词转变为大白话(这个应该长大也一直适用),更加不要盯着一个个的字让他认。字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言认识的,这点从我侄子的经历来看,完全正确。
📒 不要纠结了书中表达的所谓“意义”,这个故事讲了什么道理、有什么启发、你要怎么做完全不用提及,只要你选择的书是好书,请让他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吸收书中的营养。
📒 培养孩子阅读的信心,技巧很重要(培养阅读的兴趣就不提了,我们家应该完全没这个烦恼),其实作者说的技巧还是靠父母的参与度。在孩子没有信心挑战大人看的书时,作者通过自己看然后与孩子分享、引起孩子的兴趣急于知道后续情节、然后自己看,让孩子发现原来大人的书自己也可以看进而顺利进级。
07 人之初性本善,倾听孩子的声音
之前谈起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恶的话题,我都很肯定地说,我相信人之初性本恶。这是因为以前看的一本书中的内容后形成的结论,孩子生出来后的本能是索取,拿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些分享、与人为善都是在后天的教育中养成的,所以是由恶教育成了善,如果没有教育,就会一直恶。我深以为然。
但现在渐渐的,这个想法改变了。
孩子是天使,从肉眼不可见的细胞起一步步发育,身体一天天地长大,各项机能逐渐发展,意识渐渐觉醒,形成自己的人格、观点。
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其实应该抱有敬畏之心,善待这个生命,带着顺其自然的心态引导、扶持、倾听他,而不是站在一个强者的角度用自以为是的权力去命令、控制、蹂躏他,相信他就会成长的非常好。
我并不同意说这本书是一本工具书,碰到不好好吃饭的就去看那一节“如何让孩子爱吃饭”,碰到抱着电视不放的就去看一节“如何让孩子自觉地少看电视”...然后依葫芦画瓢,并不是正确的做法。
每个父母不一样,每个孩子不一样,每个人面对的环境也各有各的不同。遇到不认识的字拿着字典查便能认识,遇到某个教育难题去搜索可能会有一些解决方案,但应用到个体上效果一定千差万别,最好的效果也只是“治了标不治本”。
有自己的原则和立足点,养成自己的观点和理念,甚至将其发展成为潜意识,才能在碰到各种问题时拿出立场一以贯之的解决方法,有自己的底线,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或者自以为是。
当然这很难,有时我会感觉很没有自信,心里产生担心和焦虑,怕我某方面教育的不好会给孩子不好的影响。我也珍惜这份忧虑,因为有了忧虑也有了动力去学习和思考。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家庭教育书籍,往后还需要更多的消化吸收、博采众长。
引用一段话结尾:
当儿童活动的时候,不要教他怎样的服从人;同时,在你给他做事的时候,也不要让他学会役使人。要让他在他的行动和你的行动中,同样感到有他的自由。 ——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