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心情极差,跑到商场顺了几副耳环,回到家试戴半天,便遗忘在化妆盒里,一年了。购物的愉快,仅仅在付钱的那一瞬间,后来的日子里,不晓得那些一眼爱上的小物件,是不是也会和人类一样,埋怨不再被瞧一眼的宿命?
瞎买回来的东西还有很多。有可可爱爱的小西装,留着面试穿的,过了半年后,没能跳槽成功,再也没招呼过它。有伪装气场强大女性的呢子格纹西装,和它磨合一两次后,自我形象认识发生变化,还是乐意做散漫家居女孩,大呢子只能等待我某天心意突变,再请它出山。
穿衣打扮对女孩来说,是非常容易得到的快乐。女孩们在时尚里完成第一轮的自我欣赏,在变装游戏里乐不思蜀,不断地沉浸在自我美貌里,为自信心添砖加瓦。
你对任何一个人,不断地重复说“你真好看”,她都会乐得开花,时尚仿佛就有这样神奇的作用。
品牌不断地告知人们,它懂你所想,为你着想,拥有它,你就拥有快乐、幸福、名望,成为某类更有魅力的人群。
我们不假思索地买买买,为在更大的变装游戏里换装备,投入进滚筒洗衣机的一生。
相比,拥有美好的精神世界,物质带来的享乐,更直接,更容易获得。小说里的女主角,在充盈的物质世界面前,绝望地说:“要很多很多的爱,没有爱,就要很多很多的钱。”
回想我自己物欲最暴涨的时期,是初搬到新城市,生活、工作和人际,全要推倒重建的那段日子。被生存压力折磨,时常感觉手脚酸软,而购物成为那时唯一的解压方式。
往空荡荡的房子里,买物件,从床品到厨具,再到装饰画,一点一点搭建理想中家的模样。每当整理好一块空间,心情都大好几周。大概是这种对新生活的美好幻想,产生了恋爱多巴胺,把脆弱的内心洞穴填满,才让我一点一点长出勇气和能量,来迎接不断出现的新挑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购物像是哄自己开心的进阶游戏。
捧着手机进入心流状态,时间在手指滑动的过程中被消耗,看着商品页面营造出的场景,脑补自己置身其中,摇身一变的美好形象。
想要买一样物品时,通常是买不到的。而买回家的,那些利用率非常高的,大多数时候,却是无意所得。
如今的电商APP,虽然导向下单成交;但聪明的女孩们,总要货比三家,在智能推送的助力下,不断地被新商品吸引了注意力,从一家店逛到另一家店,又看见了其他店……这样的路径,似乎没有要终结的时刻。猛然抬起头时,发觉时间徜徉而去,而人早已在手机里迷了路。
前几日,快递小哥回收走我15斤旧衣服。有大学时期买的外套和裤子,工作第一年买的棉衣,崭新的没有穿过的打底裤,几套睡衣,夏天的短裤,用了好些年的床单和被套……我原本衣物不多,可一收拾出来,居然装了一大纸箱,着实惊讶。在老家,妈妈还保存着我高中时期穿过的牛仔裤和毛衣,她常说“给你攒着,都是好的,万一你哪天用的上呢”。疫情期间,在家里的几个月,确实是穿这些旧衣服度过来的。现在,旧衣服有回收公司收走,再循环利用,是蛮欣慰的。
去年困境期的玩笑话,终于实现:两个行李箱装下所有家当。
把旧衣物送走,与旧时光告别,所留下的全是当下心爱之物,也不再为未来囤积物品,这便是我所理解的极简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