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有真香茗,其花白色如蔷薇,煎服令人不眠,能诵无忘。
上面这段话,出自南朝梁代任昉写的《述异记》,距今约1400多年。大意是说巴东产一种叫真香的茗。开白色的花,样子就好像蔷薇一样。煎煮之后喝下,令人难以入睡,而且背书就不会忘记。其实这里所说得茗就是我们现在居家旅行必备的饮品茶了。后面的两句是不是也会让你想到曾经的学生时代,期末复习时为了提神醒脑而猛灌浓茶的情景呢?
明明就是茶,非要说是茗,是为了附庸风雅、充高大上吗?当然不是。茶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唐代,在那之前,人们称茶为“茗”或者“荼”。西汉有个叫王褒的人,买了个小杂役,然后还立个字据,上面就写有小杂役需要去“买荼”、“烹荼”的字样。可见中国人饮茶是由来已久了。但同时从任昉认为“茗”这种东西比较新奇看来,饮茶在那个时代并未普遍流行开来。
读中学的时候,英文老师告诉我们,英文中的tea是中文茶的音译。因为欧洲的茶,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但总觉得有问题,因为这两个词读音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后来来了南方,我才意识到是口音的问题。很多南方地区依旧如千百年前一样,将“茶”这个字读作如“拓(tuo)”一样的音,当然了,其他各地发音会略有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欧洲人是将我国南方人的口音带回去的欧洲。
如火如荼说的是红的像火,白的像荼,“真香茗”也是开白花,这也能从侧面来证明荼就是茗,也就是茶了。
再回到开头,巴东地处我国西南山地丘陵地带,这里是我国茶树的原产地。后来慢慢扩展到南方大部分的地区,但依然如曾经的先祖一样,生长在温润多雨的丘陵山地。很可能是茶叶自身特殊的苦涩味,让吃它的人联想到了荼这种本来是一种苦菜的名字。所以便干脆用荼来代称茶了。
茶叶内含有茶氨酸,正是这种成分能提高人的注意力,抵抗焦虑烦躁的心态。而任昉所谓的能诵无忘,应该是他老人家的夸大其词吧,不然千百年来的读书人,恐怕早就把茶连叶带根给吃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