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地药材的一点心得体会和理解

对道地药材的一点心得体会和理解

这几天听郝万山老师的语音课。除了罗博士之外,郝万山老师、钱文忠老师等等,我也很喜欢。

其中有一节课讲到“道地药材”。

郝万山老师说,在山上背阳极阴寒的那一面,植物很少,只有一些蕨类植物,然后他看见一棵绿色叶子开紫色花的植物,就把它挖了出来。然后回去,老远他老师就说,你从哪儿挖到的附子啊?

附子是生长在极阴寒的地方,所以它大热。后来有的农民开始种附子。那么把附子种在温暖、有阳光、肥沃疏松的土地上,会怎样呢?自然 它生长得更好了,产量会高,然而它的性状呢?

说第一年还好,依旧是热性的,到第二年,用自己收获的种子再种,已经不太热了,到第三年,就基本上煮了当红薯吃了。

(郝万山老师还举了一个他的学生种人参的例子)

我是华丽丽的分割线--→

是附子背叛了我们吗?也不是,是附子为了适应这个温暖的环境而改变了它的性状,它没有错。

所以人工种植,现在有些比较好的做法,是至少要模拟它野生的生长环境。

我的一个亲戚是搞这种农作物研究的,他们人工培植野生的植物,就是要放到当地那个地方,比如海拔、气候、土壤,

而不是在我们江南的平原,某个大棚里,不是这样的。

在实验室里栽培,有些作物是无法成活的。

对于药材更是,即便成活了,可能性状就改变了。所以人可以很聪明,也得遵循自然规律。

我所知道的比如林种的人参,就是人工培育小苗后,再放回林子里去。

每一种植物有它的特性,有些用来充饥的,可能变成平和的性状、提高产量,是可行的,

对于药材,动物金石类的先不说,只说植物类的,如果都靠野生的,满足现在这么多人的需求,的确不现实。那么人工栽培,就一定要遵循它原来的习性,保持基本和原先的生长环境相似,以期尽可能保持它的生物特性。

另外药物的炮制,使用植物的哪个部位,什么季节采收等等,也是极为重要的。

不然你一个方子下去,辩证再清晰再犀利,药若不对,就没有效果。

这也是为什么,上次看到有个同学留言问,差不多意思的药为什么用两种,为什么不加大其中一种的量?。

在某种程度上,有时候真的差不多的药得用上2-3样,这样万一有一味药失职了,还有另一味顶着。

就比如三棱莪术配参芪术,虽然参芪术的实际功效各有所长,也还是一起配上较为妥帖。

有的时候,作为君药的那一味出问题了,那是真的要命,如果危急的时候,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怎么办?

一方面要提高种植者的想法做法,这个就像鼓励孩子学习一样,我们要多鼓励和宣传,相信人性本是善良的,要有信心,不能自乱阵脚;

另一方面,作为使用者,我们如果不懂得辨识是不行的,所以辨识药材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并不是我最初的时候认为,那个是药剂师的工作。

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尽量去依赖口碑好一些的药房或药农药商,

对于救急或承担重要责任的药,自己找质量好的备一些在家里,就好比有的人会备一些西药在家里一样,备一些自己常常用到的中药材,比如山药山萸肉龙骨牡蛎之类的,也是必须的。

就好像我这边以前的人家家里,几乎都会在家里备上一支人参,一盒阿胶那样子。

对于每一味药材,健康的时候多仔细拿捏品味琢磨,这样即便去药房抓药,也能有起码的辨别能力,尽量在疾病的时候,能用上正确药性的药材。

所以想要一剂药下去有效果,除了努力学习辩证之外,学习辨识药材,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子,遨游在中医药知识的海洋里,其乐无穷啊~

以上是我个人的体会,希望会越来越好,造福人类。


我到海边送夕阳

2019.6.29  江南闷热的夏天开始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