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体系采取分科教学的方法应该说利多于弊,因为知识浩如烟海,我们只能通过学科这张渔网把我们要的知识捕捉上来,老师同样通过学科把知识教给学生。但知识本身是不依附于学科的,所以大V型的人物或知识点会在不同教材中反复出现。夏老师举了亚里士多德为例,我想到的是王安石,小学时学他的诗,高中时学他的变法。
说说我自己,我本身不是一个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的人,但是上了高中选文科学地理之后才对一些现象感兴趣。
比如,无意中我发现一个没啥用的知识点,夏至日肯定是昼最长的一天了,但其实并不是日出最早的一天,日出最早的一天出现在夏至日之前的几天。有事问百度吧,搜到了原因,应该是跟近日点远日点这个知识相关。其实最准确的解释是我这个文科脑袋弄不明白的,所以选择性忽略了。(嘲笑)
还有昨天夏老师提到的二十四节气,我之前也产生过疑问,为什么在我的印象中中国古代历法是阴历,但二十四节气是跟阳历重合的。百度了一下才知道居然有公历、农历、阳历、阴历几个概念的差别。我现在还没有完全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但是感觉如果探究下去会学到很多知识点。
想到跟昨天讲座相关的书籍,我读过一本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科学史十五讲》。
真的很幸运听到博学多闻、思路敏捷的夏老师的这场讲座!最后说一句感谢夏老师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