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网上的热议吸引,加上对《俗女》的滤镜,加入追剧大军。看完全剧,觉得它有种说不出来的别扭和错位。
一、对“平行人生”议题的探讨非常失败
剧集在开播和结尾时有明显的错位。前面几集展现的内容让观众对“平行人生”、“适龄女性对婚姻、事业的选择”等等话题非常感兴趣,于是产生了在这种语境下剧情继续发展的期待。但最后两集完全没有按这条路走下去,于是大批观众感到震惊和失望。我看了个啥?其实没有按照观众期望的走向发展并不一定会导致烂尾,如果编剧和导演能够给结局找到更合理的解释,使其落地,为观众接受,能够实现主题的进一步升华。但显然这部剧没做到,甚至最终的结局有“倒退”的味道。
导演兼编剧拍这部剧的初衷是希望人们重视当下,重视已经在走的这条路,不要过度美化没有选择的另一条路。涉及人生道路的选择,最好把两条路都完整、真实、平等的展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去探讨为什么两个选择都有利有弊,我们还是会后悔。这样更能引发观众的思考。因为没有明显的孰优孰劣之分,人们就会反观内心,也许是贪婪作祟,也许是当时并不知道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看见真实的自己。但成片呈现出来的两个女性,是有明显的“高下之分”的。简庆芬这条线对已婚中年女性的刻画可以称得上完整,有些细节甚至可以说传神。但Rebecca这条线完全脱离了实际,或者说篇幅有限不够立体。更推波助澜的是,在当下网络语境越来越赞同女性重视自身成长和事业,不要为感情牵绊的背景下,把这种观念的“代言人”Rebecca写死了,仿佛在打那些赞同上述观点同时也是这部剧追剧主力的观众的脸。因为被“平行人生”吸引过来看剧的,更大概率是希望独身却又有犹豫的女性,在生活中独身到中年的实例更少,所以她们更有可能对这部剧感兴趣。而本剧的结尾,太赶客了。Rebecca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客体,是简庆芬的前情敌,是何瑞之的前女友兼“白月光”,是于向立想追求的女神姐姐,是她哥哥的妹妹。Rebecca在剧中仅有一点点展现自己工作、事业的桥段,只有在那个时候,她是她自己。
这样,“平行人生”的平衡就被打破了,比较和探讨更是无从谈起。
不过转念一想,如果把简庆芬作为唯一主角,想像这是从她的视角看到的故事,而非所谓的“平行人生”,那种错位和别扭似乎减轻了一些。Rebecca的客体地位似乎也合理了一些。剧里反复出现的“这是简庆芬的宇宙”也契合了这一点,主角当然是有所成长,结局美满。所以如果一开始就不往“平行人生”上靠,这部剧的口碑不会在结局时崩盘。但也好不到哪去。本质上,这部剧看似花哨、时髦,讨论着“薛定谔的猫”、“双缝实验”等等议题,本质上的观念还是在强调别人的爱与认可非常重要,自己的感受可以被后置,甚至剧名“不够善良的我们”都是对自己的责问和反省。在当下大陆的社会语境里,在新一代女性的观点中,上述看法都有点过时了。
这是剧集大框架上的硬伤,是整部剧错位和别扭的主要原因。
二、简庆芬的宇宙
简庆芬说,烂比笨好。她一直践行着这个原则,仿佛也获得了一些东西。但当她对Rebecca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她是心虚的。在刚刚经历了照顾婆婆、认清何瑞之不爱她的真相后,她开始怀疑自己一直以来信奉的原则是不是错了。但她又不知道该怪谁。一直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有错吗?照顾老人、尽到妻子的本分有错吗?都没错,这些甚至是很多人做不到的事。但她依然痛苦。因为她心里明白,她不够善良,她得到了一些东西,是因为她“烂”、心机。“契可尼效应”指人对得不到的东西有强烈的渴望和执念。当人们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他们会将其视为一种缺失,并产生强烈的渴望和追求。这种追求可能会使人们失去理智,甚至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简庆芬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何瑞之的将就,但她不愿意面对这一点,反而更希望得到对方的爱,一直在寻找对方其实也爱自己的证据。所以结尾看到何瑞之“我很爱我老婆”的短信就飞奔回去。但何瑞之这句话很妙,“老婆”,指的是一个角色,一个称谓,而不是简庆芬这个人。当何瑞之第一次考虑和简庆芬结婚的时候,他就把对方与“老婆”这个角色联系起来,而非考虑对方这个人本身的特质。或许爱情与婚姻就是不能并存的。简庆芬因为没有得到过何瑞之的爱,又亲眼目睹了何瑞之的爱(对Rebecca),被这个心魔折磨,在婚姻里一直在寻找这一点。她注定失败。所以简庆芬的结局很多人也不敢苟同。按说走了这么多弯路,应该对婚姻祛魅,对爱不再那么计较,而是想想自己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里面,家庭、男人都不是必选项。怎么想也不能是十分感动的飞奔回去吧?只能保留这样一种比较阳光的想法,简庆芬确实想通了这一点,但是她还爱何瑞之,所以不管对方爱不爱她,她都要飞奔到对方身边。如果是这样,那她的自主性还是有成长的。
所以在简庆芬的宇宙里,一门心思结婚生子照顾家庭,最后看清婚姻(这个看清可能也只是观众看清的,她本人不一定),选择继续留在婚姻里或是独自踏上新征程,都是一种选择,自洽就好。简庆芬的宇宙,还是能够自圆其说的。而且其中对婚姻生活的展现也算客观全面,既有鸡毛蒜皮,有沉重的责任,也有温情。
三、Rebecca的宇宙
剧中并没有Rebecca的宇宙,只有简庆芬宇宙中关于Rebecca的只言片语。甚至看到有些情节,观众都可以相信,这是简庆芬对前情敌的意淫,不想让她好过。剧中的Rebecca有太多的留白,也过于单薄,就像前面说的,一直处于“客体”地位,并不能代表选择事业和自我发展的那部分女性。可能有人会说,Rebecca并不想代表这类女性,并不想一直单身,她渴望被爱,走上这条路纯属无可奈何。但是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却一直是“被动”和“渴望被救赎”的形象,这两者是割裂的。就算是被动单到中年,对自己生活和未来的安排也不该像个新手一样。实际生活中,那些主动选择独身或者隐约感觉自己要独身生活的女性,应该在三十多岁甚至更早就会焦虑剧中Rebecca想到的养老问题。剧中Rebecca像是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一样。导演没有塑造出一个能够与简庆芬组成“平行人生”对照组的势均力敌的Rebecca,不知道是主观为之还是客观造成。反而塑造出一个在婚姻里并没有得到爱但最后自以为得到爱的女性,以及一个一直在渴望被爱没能如愿最后还早逝的单身女性。
Rebecca向于向立和盘托出病情并提出交往的情节,看起来的感受是满满的对Rebecca的心疼,以及没有必要安排这个情节。太残忍了。仿佛是在说因为Rebecca原生家庭的原因以及没有找到爱自己的人,她就只能有这样的结局。被爱,真的那么重要吗?
四、结婚还是独身?
相比之下,《俗女》里同样是大龄单身女性的陈嘉玲,就塑造的更让人信服。最后怀孕结婚都是她基于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做出的选择。可能因为陈嘉玲是主角吧,这是她的宇宙。
大龄单身女性的话题讨论的很多,影视剧里展现的也很多。其实不管是积极还是消极影响,都不应该只停留在积极或消极影响本身。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选择结婚或单身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能会有不同的结局。有的人就是不愿意或者不适合结婚,有的人就是更愿意或更适合结婚。这两者之间并没有高下之分。每种选择都有必须承担的代价,也会有值得坚守的价值。关键在于,你自己想要什么?你是否了解不同的选择所带来的影响?由此判断哪种选择更适合你?不要像投机主义者一样,哪边好处多一些就往哪边凑。“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你所看到的别人得到的好处,可能并不适合你。
另外,不要委屈自己,以为当下的隐忍或无视在未来会有回报。简庆芬就是这样想的,所以当何瑞之求婚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答应,尽管明知道对方不爱她。没想到这份不爱在接下来的婚姻生活里折磨了她那么多年。
五、最重要的不是完美,而是自己
还想讨论一下剧名,《不够善良的我们》。感觉英文名“Imperfect Us”更切题。简庆芬无疑是朝着完美女人的模板打造自己的,Rebecca也一直在想更好一点。但最终,不论是谁,都会被生活折磨、教育。因为完美是不存在的。不管是中文剧名还是英文剧名都强调一个“度”的问题。中文剧名里的“够”就是在追求完美,到哪里算“够”呢?没有。英文剧名里“imperfect”是完美的反义词,不完美,两者并不是平等的对立关系,因为完美的必要条件太多了,稍稍不注意,就不完美。可能编剧想强调的是,无论如何选择,都不可能完美,都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善良。所以大家都放过自己吧。
放过自己,才能看见自己,才有可能成为自己。
不得不说这部剧对这个话题的探讨是失败的,第一是因为没有把“选择”的两端做平衡。第二,命题作文导致驴唇不对马嘴。看采访了解到,编剧是受多年前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创作的这部剧。真实的故事里,是丈夫向妻子坦诚,去照顾初恋女友,妻子表示支持,但最终两人还是离婚了。所以编剧在剧里把结局改了,让妻子去照顾丈夫的“白月光”,最后两人还和好了,给这个故事一个“善良”的结局。所以这个结局是一早就定下的。Rebecca是必死无疑的,而且只能是这个故事里的配角。那只能从妻子这个角度去言说,没有哪一种生活是完美的,从Rebecca的角度不成立。但如果不做对照组,“没有哪一种选择”也不成立了,因为只有妻子这一种选择。所以创造了Rebecca。不过结局不能改,Rebecca只能是客体。从结局去反推情节,最后还要证明结局的合理性,又要加个对照组,从一开始创作思路就是乱的。如果说这部剧有一些启示意义,那么就是它通过对两条路都比较客观甚至是灰暗的展示,让观众明白,怎么选都有利有弊。那就放过自己,专注当下,追随本心吧。只是展现了事实,没有带给观众力量感。这是剧集本身的局限性。但我们可以超越剧集本身,做更深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