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教学观察日记——给孩子们读诗

图片发自简书App

                给孩子们读诗

                    写于2019年12月23日清晨

教室里一片喧闹

孩子们又说又叫

我说:孩子们,快过来

我想给你们读一首诗


没人理我,我一个人坐下

轻轻地,读了起来

诗的名字叫《在果园里》

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偷苹果的经历


读着,读着

我,饱含深情

以为自己变成了那个男孩

淘气调皮,但纯真无比


教室里越来越静

只有我那略带沙哑的大声音

咦,孩子们

你们都去了哪里


读着,读着

我,情绪激昂

怎么听见了一个个稚嫩的小声音

清脆整齐,那么充满活力


哇,孩子们

我找到了你

在诗中,我们相遇

一起捣蛋,开心无敌


孩子们,快过来

我还想,再给你们读一首诗

因为你们永远是我心中

最美的诗篇,最可爱的主题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关于这首诗的创造故事

一早,我突然想到了昨天上课给孩子们读诗的场景,于是赶紧把它记录下来,变成了一首小诗。

这次我们上课的主题是“改过”。孩子们自主学习《周处除三害》的古文故事,以及《论语》和《了凡四训》中的关于改过的经典名句。我们还挑选出一首儿童诗《在果园里》,诗中的描写了一个小男孩偷摘了果园的苹果,被守园的老爷爷抓到后的感受以及对错误的认识和改正经历。如果说古文中传递出的是一种大道理、大智慧,那么诗歌里表达的就是一种以小见大的真情实感。

而我一早写的这首小诗里描述的是当时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从一开始不太愿意参与,到后来一个个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念了起来。现在我的脑海里突然能清晰地记得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充满情感的声音,也深深地感染并感动我!

由此想到:对孩子真正的陪伴不需要过多的时间,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不需要过多的行为。只要当时的状态,父母是投入的,是临在的,那么就是真实、有效的陪伴。而让孩子能感受到这种陪伴的,不是语言,不是行动,而是语言和行动背后的温度和深度,是陪伴人当时的生命状态。如何让孩子从“看到”、“听到”变成“感受到”太重要啦!

下节课,我要把这首自己写的诗再给孩子们饱含深情地念一遍,让他们去回温一下当时发生的情景,让他们慢慢去体会:其实自己也已经“感受到”,进而也可以变成朴实而有温度的文字呈现出来。

孩子们,下回精彩,敬请期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