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刚参加工作时,就被叫去参加过年前的送春联活动,基本年年参与。这几年更是每到了腊月,这送春联都已开始有些泛滥了。早年是乡村政府的文化部门组织,当地不多的几个还会写写毛笔字的积极参与的活动。而这几年基本各个基层政府部门或是什么协会的,特别是基层的书法协会,都在组织。虽然现在会写毛笔字的人多了不少,但也得像赶场子似的,一个腊月下来,每个人都得写上好几场。
早年会写毛笔字的人实在不多,虽然要用到毛笔字的地方也少了,但会写的人更少。而且,为数不多的几个会动动毛笔的,也是清一色的野路子,连江湖体都算不上。那时候我用写钢笔字的手法写着毛笔字,也是大家老是要请来出场的小先生了。写标语,纸上的和墙上的都写;帮着村里办喜事的写对联,那时还有一本专门收录结婚、上梁、乔迁等各种对联的书,当然收录最多的是春联;还帮人抄广告、告示、公告一类的,连店面的门头也写。
虽然那时生活条件才刚刚起步,但过年贴个春联还是大多数人家都要置办的事。每年腊月初八一过,政府文化站的同志就会开始组织联系了。定一个年前天晴的好日子,在集镇上摆开一排桌子,三四个会写写毛笔字的文化人,送春联活动就这么开始了。
写对联的纸是文具店里买的整张的红纸,当时写对联、写标语、包红包、写帖子等等,用的都是这种红纸。把整张红纸对裁再对裁,刚好四条写两付对联。记得当时有个老先生做事考究,会在裁好的红纸条的两头用黄的绿的纸接上个边,看起来要漂亮好多,所以他写的春联更受欢迎。春联的内容,基本是“结善人家春常在”一类的老掉牙的春联,也有“奋起神勇奔四化”一类的新春联,主要是从那本对联书上抄的。现在是手机一掏,什么都有了。
那些来讨要春联的村民,讨要的出发点不是因为我们写的字好,虽然我们写的确实也是不错的。过来讨要春联的出发点,是我们的春联是送的,不花钱的。有熟人甚至还顺便着讨要一些写坏的碎红纸回去,过年包红包好用的。至于稍稍富裕一点的人家,春联那是得上新华书店去买的,那种对联纸好,字好,还是印上去的,贴的时间也长。不像我们送的春联,贴上去几太阳一晒,红色一褪,基本就是白纸黑字了。纯粹地对比我们写的字和印刷出来的字,村民们还是喜欢印刷的,因为印刷的就是漂亮。
记不得从哪年开始,政府部门已奢侈地把春联纸改由宣纸染红的,上面还印了龙凤图案的专用的对联纸了。大气好看,贴着还不褪色。对联是内容也是工作人员从电脑上找了打印出来的适合当年的春联了,那本对联书突然间就是找不到了。再后来的这几年,送春联就变得赶场子一样了。来讨要春联的,也不仅仅是本地的村民了,各地各色人等都有。
印刷精美的春联也有,但已不需要到新华书店里去买了,它们往往和送春联活动一起,都是送的了,统一不要钱。有用电脑字库的字体印的,更多的是一些省市书协的大咖写好了再印刷出来免费送的。同样是送,印刷产品却是变得不再受欢迎了。有一次准备的对联纸写完了,来要春联的宁可去对面文具店买了空白对联纸再让我们帮着写的,那些印刷好对联的就是没人要。按他们的说法是,你们写的又漂亮。而且每一付春联因为是现场写的,所以是独一无二的。现写的,才是有文化的,有那个味的。
因为过来讨要春联的很多是准备回家过年的外地朋友,也知道各地张贴春联的习俗也是各有不同的。我们这里基本是大门上贴 一付春联就够了,考究一点的也就是在台门立柱上再贴上一付。而很多的外地,我也记不得具体那里了,他们是见门窗就要贴,所以他们讨要起对联来,那是N付起步的,不怕多。热心的还要帮亲戚邻舍讨要些回去,于是就有转个圈再来拿上几付的。
有一次是到一个类似于互联网园区的地方送春联,来讨要的都是清一色的年轻人、文化人,属白领人才的那种。因为年轻,所以有个性的多,不太喜欢我们写好的春联内容,喜欢自己从网上找出来再让我们写,喜欢写一些哈哈哈,或是今年发财,或是找个美女一类的,图个开心。但感觉对传统的春联文化那是真心的不讲究。春联怎么贴,上下联哪个贴左贴右,基本是没弄得明白的。更不要说自己去想个对联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包括基本的语文的底子,感觉基本为零。这还都是些青年才俊。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