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康熙爷准备削藩,但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是否削藩,变成了康熙与群臣之间的拉锯战。
最后,康熙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下令"撤藩"。
同年七月,吴三桂假装请旨撤藩,康熙同意。拉开了八年"三藩之乱"的序幕。期间,康熙爷险与吴三桂划江而治,甚至差点丢了江山。
为何群臣反对,康熙爷却固执己见,执意削藩?
最直接的原因,不光是吴三桂老哥仨不听话,而是和吴三桂谈感情太费钱。
有多费钱呢?
据《清史稿》记载,顺治十七年,仅云南一省,俸饷之初就达九百余万两,几乎占到了当年财政总收入的40%。
到了康熙年间,吴三桂更加过分。云贵两省,每年军费超过两千万两,而当时中央的财政总收入还不到三千万两!
叔可忍,老婶真的有点忍不了。
无论当年吴三桂的功劳有多大,康熙爷没赶上了啊。
康熙爷一出道,拿到的剧本潜台词就是:越有权力的人,越想占他便宜。
鳌拜,满清第一勇士,四位顾命大臣之一,还是最有发展的一位。
鳌拜要是能好好辅佐千古一帝,得到的待遇,至少是皇家联姻,配享太庙,良田万万亩,美女排排站。家里小孩的教育,从学前班承包到大学毕业,还包分配给爵位。老婆小妾都封成诰命夫人,再任太后当老干妈,加"固伦"之号。
但鳌拜偏不,结果在摔跤台上,被康熙爷的小兄弟被给KO懵圈了。
同样道理,吴三桂如果没有这么能作,大力发展云贵经济,反哺清廷的话,上面的待遇只多不少。
但吴三桂也偏不。
他不但每年要大量银财,还要逆天的权力,权力之大,堪称国之帝王。
吴三桂有独立的兵权,不受清廷节制,当时朝廷让他裁兵,他直接当成了惰性气体,而且兵甲训练更胜从前;
有独立的吏权,不仅是云贵两省,甚至周边省份,也有其安插的总兵级别官吏,有"西选"之称,朝廷无法干涉;
有独立的财政权和贸易权。吴三桂镇守云贵后,开垦荒地,发展贸易,不但有大量的赋税收入,每年的贸易量极大,甚至能影响蒙古地区的马市价格。
有铸币权。吴三桂大力开发铜矿,这可是稀缺资源,制约着大清王朝的发展速度。有了铜矿就可以铸钱了,史称"西币"。
有这么多逆天的权力和财力,吴三桂向清廷一味索取,要完迪奥还要奥迪。康熙爷很不开心,后果很严重。
此时的康熙爷20岁,年富力强,正是冲动的时候。看着吴三桂老是蹬鼻子上脸。削藩,没得商量。
之所以会引发"三藩之乱",倒不光是因为削藩政策本身的问题。
封建王朝的藩王,始终是巨大的威胁。从春秋战国到安史之乱,从五代十国到靖难之役,太多的藩王作乱的例子。
所以削藩是正确的选择。只不过,康熙爷的时机有点早了,而且准备工作不到位。
吴耿尚是各自藩王集团的核心人物,吴又是核心中的核心。
削藩之时,尽管吴三桂的岁数已经不小了,但还没老到筷子拿不起来,上厕所需要人扶的年龄。
要是康熙爷能向吴三桂哭哭穷,朝廷就是没钱给你,要不老吴你来京城一趟,咱俩好好合计合计。
而且不但朝廷没钱,看你云贵发展得不错,还得给朝廷捐点铜矿。老铁没毛病吧。
等把吴三桂气挂了,趁着权力交接之际,提拔其听话的心腹到其他地区当副手,留着不听话的心腹和接班的平西王搞内斗,很可能会将削藩的难度降低很多。
即使是康熙爷气不过,直接削藩了,那就要提早做准备:提前两年,提拔其心腹出云贵,轮流派驻钦差大臣指导工作。
把云贵打造成经济示范区,各省派代表轮流学习,既能监视他,又能烦死他。
再让吴三桂把手下的大将,派到各地去推广云贵逆袭经验。
实在不行,也弄个推恩令。
尽管无法治本,但也够吴三桂应付的了。即使吴三桂起兵,阻力会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