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8 打卡第8天
读《曾国藩传》
第八章 江西困境与“大悔大悟”
九江大败后差点儿自杀
咸丰四年(1854)九月上旬,曾国藩奉咸丰皇帝的命令,率师直向江西重镇九江推进。曾国藩此举一方面是迫于皇帝的严旨,另一方面,应该说,在两湖的一系列辉煌胜利,也让曾国藩有些过于自信,认为如果乘势东下,也不是没有扩大战果的可能。
九江位于长江与鄱阳湖之交,是长江中游的重要城市,战略位置非常关键。在曾国藩的战略布局中,是继武汉后的第二个重要战略节点。
湘军虽然节节胜利,由于长驱直进,其实兵力已疲。但曾国藩在屡次大胜之后,也不免扬扬得意。他派陆军围攻重镇九江城,派水师攻打九江对岸的湖口,认为这次也能如以前那样,迅速取胜。
太平军取得湖口之战的胜利,打破了曾国藩夺取九江、“克服安庆、直捣金陵”的梦想,更让曾国藩陷入漫长的困境。
曾国藩被免了军权,回家治丧,读了《老子》,他反思自己在官场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脸肿,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的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
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曾国藩终于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
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咸丰八年(1858)四月,曾国藩又写下了这样的自箴:矫激近名,扬人之恶,有始无终,怠慢简脱;平易近人,乐道人善,慎终如始,修节庄敬。
指出自己为人处世的四大缺点:偏激,好名,也就是过于重视获得好名声;喜欢公开批评谈论别人的过恶;做事有始无终;待人接物过于怠慢。
那么怎么做呢?也是四条:做事平心静气,更多地考虑他人的心理,站在他人角度立场想问题;更多地揄扬他人,表扬他人的长处;做事有始有终,越到后来越慎重;接人待物要更诚更敬。
曾国藩在这里把家居的两年称为“大悔大悟”之年,经过一年多的乡居,曾国藩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他的老乡,胡林翼一直感恩戴德,发迹后仍然念念不忘曾国藩的援助之情。
胡林翼临时接替了曾国藩湘军领袖的地位,成了维系湘系势力的核心。正是因为他的苦心调护,才让湘系势力没有四分五裂。曾国藩因此也放下心来,感激万分。
胡林翼于是抓住这个机会,说自己现在正欲用兵安徽,无力兼顾浙江,奏请由曾国藩带兵去救援浙江。
咸丰只好同意了胡林翼的请求,令曾国藩办理浙江军务,大喜过望的曾国藩不再提任何条件,立刻出山。
这次出山,曾国藩的朋友们惊讶地发现,曾国藩变了,变得他们几乎不认识了。
第一,他变得和气、谦虚、周到了。以前他做事直来直去,不太讲求虚文俗套。
然而这一做法在官场上却如鱼得水,“再至江西,人人惬望” ,从此他用人备饷比以前大为顺利。
第二,他对皇帝,不再那么直言不讳,而是学会了打太极拳。而再次出山之后,他奏事风格大变。
第三,他不再慎于保举,而是“同流合污”了。
这表明,在官场混迹多年的曾国藩不再是愤世嫉俗的愤怒青年,而已成为善于“揣摩风会”的油滑官僚。
本章,是曾国藩思维转变的重要转折,他在面对巨大困境时,依然不断自省,并且有所改变,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其实,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无论自己有多优秀,也应该谦逊和善,有大格局和团队意识,切记锋芒毕露,直言直语,伤及他人的自尊心,想要别人尊重和喜欢你,你晓得尊重和喜欢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