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机构是一家小的平面媒体公司。
很多年前,曾经有一位负责营销的副总。在我的印象里,他似乎没有亲自拉来一笔业务。而且,在他主管营销的那两年,公司整体的营业额也并没有明显的起色。
后来,副总升职了,顶替他的是他的副手。新的副总是业务员出身,他一个人的销售额,就占了整个营销团队的1/4。在他主政期间,公司的销售业绩突飞猛进。
显然,不管是个人业绩,还是团队业绩,新副总都比前副总要好很多。但是,很奇怪,前副总后来一路高升,现在已经是副厅级的领导了,并且在新的位置上很受一把手的器重。
而新副总呢,在做了几年之后,就在副总的位置上退休了。更让人不解的是,前副总已经离开十多年了,但公司几乎每一个当年在他手下工作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有水平的领导,却很少有人提及新副总对公司的贡献。
这个现象一度让我非常迷惑:一个领导到底做对或者做错了什么,才会得到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价?
1∥
小时候看《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看着孙悟空被肉眼凡胎的唐僧误会,念起紧箍咒。金箍一点一点勒进猴子的头里面,孙悟空痛得死去活来。
那时,对孙悟空充满了同情,替他不值,他怎么就摊上了这么一个师父?!
我甚至怀着孩子特有的狡黠和恶毒,想,如果我是孙悟空,就假装认个错,让师父先停了紧箍咒,然后随便找个机会,趁他不注意,一棍子敲死这个蠢货!
这位三藏法师,论能力,不像孙悟空会腾云驾雾,七十二般变化;论态度,不像沙和尚吃苦耐劳;论体力,不如白龙马日千里。甚至他连那头猪都比不上,人家至少能说会道,头脑灵活。
唐僧这种没能力、没眼光、没水平、没体力的家伙,到底凭什么当领导?
2∥
唐僧并不是特例,在历史上,生活中,似乎平庸之辈当领导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记得小时候听评书《大明英列传》,说已经称王的朱元璋吃了败仗,早没了最初创业时冲锋陷阵的勇气,只能落荒而逃。
印象里,评书对朱元璋有一段特别逗逼的评价,说:“这位朱四爷呀,如今是既不比笨蛋强,也不比笨蛋差,整个儿就是一个笨蛋。”
类似的还有刘邦,平常的做派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合格领导。吹牛,好色,不读书。有士人前来投奔时,由两个使女洗着脚,四仰八叉,甚至把人家读书人的帽子揪下来,往里面撒尿。
不知道多少次,刘邦带着几十万军队,被项羽随随便便一个冲锋,就七零八落。逃跑时,敌兵追得急,刘邦嫌车跑得慢,居然几次三番把自己的亲生儿女踹下车……
还有齐桓公、刘备、宋江……类似的名字,我们还可以列出一长串。奇怪的是,这些人最后都成就了一番非常了不起的事业。
这就让我们不解,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合格的领导,一个好领导最根本的素质是什么?难道真的像李宗吾先生所说,只是脸皮厚,心眼黑?!
3∥
越是复杂的问题,答案往往越简单。赵玉平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
你说是你好领导,那我问你一个问题,你手下的四梁八柱都有谁,他们都是做什么的?答得上来,那你是好领导;答不上来,那你就要回去反思。
循着这个答案,你会发现我们的疑问迎刃而解:
刘邦有张良、陈平、萧何、韩信,刘秀有云台二十八将,刘备有孔明、庞统、关羽、张飞,宋江有吴用、公孙胜、林冲、鲁智深,朱元璋有刘伯温、徐达、常遇春……
唐僧手下,人才少了一点,只有一个孙悟空。虽然只有一个人才,但这个人才可以帮团队解决几乎所有的棘手问题,那么,唐僧也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好领导。
同样的,刘备聘用诸葛亮任总经理,就可以占据荆益,三分天下。而诸葛亮呢,一生谨慎,基本延用刘备的老班底,结果六出祁山,毫无建树。所以,我们也许可以认为刘备是比诸葛亮更合格的领导。
4∥
既然属下有优秀的人才是一个好领导的标志,那么,我们的另一个疑问——领导要不要比属下能力更强——似乎也有了一个合理的答案。
作为领导,根本不需要比属下更能干,更不应该嫉妒和压制他们的才华,相反,你应当期待拥有更多比自己优秀的人才,让他们尽心竭力为了你设定的目标而努力。而且,这样的人才越多,越优秀,越证明你是一个优秀的领袖。
可惜,不是所有的领导都懂得这个道理。
水泊梁山的第一代领导人白衣秀士王伦,起点是一个落第的秀才。出身寒微其实并不影响他做一个合格的领导,晁盖也不过是一个村治保主任,宋江也只是郓城县的政法委秘书。
遗憾的是,王伦认为,自己只有在团队中能力最强,才能够领导这个团队。所以,在林冲被逼上梁山时,王伦设置重重障碍,让林教头饱受屈辱。在晁盖等人上梁山时,又故伎重施。最终在吴用的挑唆下,他被心理受到严重伤害的林冲结果了性命。
对于领导和属下才能的关系,刘邦给出了标准答案: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子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5∥
拥有人才之后,如何将这些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是又一个重要的问题。
有一个笑话说,天堂的生活应该是开德国汽车,娶日本老婆,找法国情人,住美国房子,雇中国厨师。而同样的资源,只需稍稍错位:开中国汽车,娶美国老婆,找德国情人,住日本房子,雇英国厨师,就变成了地狱的生活。
人才只有放到了合适位置,才能发挥所长,成就事业。
齐桓公是一位资质平平、人情味很浓的君主。因为鲍叔牙的极力举荐,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在管仲辅佐下,齐国一跃而成为最强的诸侯国,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临终前,齐桓公有意让鲍叔牙为相。管仲不同意,说:“鲍叔牙是正人君子,善恶过于分明。如果让他为相,一定会得罪很多人,于国家不利。”
管仲去世后不久,齐桓公坚持让鲍叔牙为相。鲍叔牙提出,如果让他做相,必须先辞去易牙、开方、竖刁三个奸佞小人。
齐桓公一开始照做了,但一段时间过后,因为想念易牙、开方、竖刁三人,又把他们征召回来。嫉恶如仇的鲍叔牙无可奈何,抑郁而终。
像鲍叔牙这样刚直不阿的人才,可以做一个很好的纪检书记,但不适合做总揽全局的总理。齐桓公把人才放错了位置,不仅害了鲍叔牙,害了国家,自己最终也落得一个活活饿死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