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寒门学子考上名校的消息,传遍了朋友圈,有立志回大山的云南小伙崔庆涛,还有感谢贫穷的河北姑娘王心仪,网友们纷纷点赞。这不禁又引发了“寒门是否还会出贵子”的思考?
“寒门”学子与“豪门”学子的差距在哪里呢?无非就是钱多钱少,学习时间充足与学习时间匮乏的区别。
第一,钱多钱少直接决定了教育资源的优劣,“豪门”学子大多是听名师讲课,教学手段先进,而“寒门”学子往往只能接触到普通教师和传统的教学方法。
第二,“豪门”家长为孩子报了众多的补习班,孩子的大把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而“寒门”学子除了课堂时间在学习之外,还要分担家庭负担,只有很少的时间用于学习。
那么,拥有这些优势的“豪门”学子都考上了名校吗,所有的“寒门”学子只能考上普通高校呢?答案显而易见,不是。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在我们上学的时候,不知你身边是否有这样一群“别人的孩子”:你玩的时候他也在玩,甚至玩的比你还疯,游戏打的比你还好,但是,他们的学习成绩永远都名列前茅,丝毫不受影响。
高效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用比你更少的时间,取得比你更好的学习成绩,可见高效的努力比盲目的瞎折腾更管用。
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一本类似成功学的作品《异数》中提出过一条定律,“一万小时定律”。一万小时定律解释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成功难道就是靠的单纯的时间的累积吗?
开始的很长时间里,学术界对此定律深信不疑,如果有人提出相悖的理论,会立即招来白眼,就像是亚里士多德定律那样的权威理论难以推翻。
但事实上呢,美国的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在其作品《刻意练习》中通过实验和分析只出,并非如此。
打个比方,背诵一篇文章。同样基础的两个人,其中一个人用盲目背诵,“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另一个人通过梳理归纳,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效果自然是后者要好得多。
盲目没有章法地去做只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带有思考往往会事半功倍,高效的努力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