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秩荣光:从胜利丰碑望向复兴征程

当卢沟桥的石狮凝望过八十个春秋,平型关的山风掠过八十年晨霜,我们站在2025年的时光坐标上,回望1945年那个改写民族命运的夏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遍神州时,重庆街头万人空巷,延安窑洞灯火通夜,无数中国人攥着带血的勋章与家书,在泪水中笑出声来。这场持续十四年的抗争,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更是中华民族从沉沦谷底走向涅槃重生的转折点。

十四载浴血中,有太多名字熔铸成不朽的坐标。杨靖宇在冰天雪地里嚼着棉絮与树皮,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紧握步枪;赵一曼在刑场上写下"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遗书,字里行间浸着家国大义;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以血肉之躯为盾,让租界里的国人看见"中国不会亡"的脊梁。不止是英雄儿女,千千万万普通民众也在续写传奇:河北农民把地道挖成"地下长城",江南纤夫用船桨划出"水上抗日线",北平学生举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标语穿过枪林弹雨。正是这股"四万万人齐蹈厉"的合力,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八十年后的今天,胜利的意义早已超越战场。当年战士们用生命守护的"家国安宁",正在变成高铁穿山河、航母巡远洋的实景;他们曾憧憬的"民族复兴",正通过嫦娥探月、天眼观星的脚步逐步实现。但我们从未忘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墙上的遇难者姓名仍在新增,滇西抗战纪念馆的锈迹钢盔还留着弹痕,这些痕迹提醒着——和平从不是历史的常态,而是需要代代守护的珍宝。

站在新的起点上,纪念胜利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接过先辈的接力棒:把"宁死不屈"的骨气化作科研攻关时的执着,把"团结御侮"的精神变成建设家园时的合力。当五星红旗在晨风中舒展,那抹红里既有八十年前的热血,更有向着复兴前行的力量——这便是对胜利最好的纪念,对先辈最好的告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