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很有趣的话,——当今世界最难的两件事其中一件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然而“细思极恐”,因为这件看似很难的事情被说这话的人轻而易举就做到了。
记得老早刚大学那会,我和朋友去看展览,展品是些艺术品,我和朋友都欣赏不来,但是我们还是忍着优雅了一把,出了展厅,我开始吐槽看这些玩意还不如吃一顿好的,反复抱怨着。
现在想来,我不喜欢那些展品,但是从看到后的第一眼起,我们便开始围绕它展开讨论。
不管你喜不喜欢它,赞不赞成它,没错,我忘不掉这些作品的样态和呈现形式了。
如果作品非常新奇,你一时间没有立即欣赏热爱,是因为在它没有竞品,你没法获得参照物。但是你的大脑还是傲娇地记住了它,尝试去接受你所不了解的事物,当未来你理解他们了,他们会对你更有价值。
好的观点能为自己说话,不需要任何人去喜欢和不喜欢它,存在约定俗成的流行观点,也存在离经叛道的个人观点,存在大众的观点,也存在小众的观点。永远都不存在正确的观点,我是对的,我是错的,这只是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看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会走在“浑浑噩噩”——“努力模仿”——“举一反三”——“章法自成”的四个阶段的思想浩径上。
一
一开始,大学的我也像一头笼中困兽,每天被迷茫的学业困顿着,思考着未来会从事的职业,生活似乎成了一潭死水,当意识到自己见识有限,同事导师老板客户可能会在管理处事思维方面给你启发,但是却唯独不会在技能突破个人深度思维上给你精确指导,渴望自我突破,知识焦虑就紧跟其后。
这个时候大部分人很合理地进入浑浑噩噩的碎片化学习阶段,开始接受来自四面八方零碎又各自强有力的观点,刚开始的确有启发,有些技巧可以拿来就用,但是看得越多,焦虑越重。
我清晰记得当时总结这个阶段的情形,①当捧着手机在看书看文章时候,后台的app推送发来各种优惠活动信息……在那些颇具诱惑力的和我精准相关的信息轰炸中,我的思考断断续续。
②几乎没有一个公众号是像长篇小说一样连贯性地发布的,大家都在忙着蹭热点,或者作者自己写自己思考的,不是系统完善地讲解、讲透某个内容点。看完后我可能会把文中一些干货战术性的技巧现学现用,但是绝对没几天,这些印象会立即淡化逝去,人们依旧陷入思维泥潭中,养成不得不继续刷着公众号,充满着对干货的依赖。
③相信不止一个人,看到《他年轻有为,一年赚1.9个亿后却……》连忙点进去,吸引我的不是别的,是如何赚那1.9个亿。带着很强的功利心进去,发现所谓的爆文,不过是作者用来卖自己培训课程的。不报班,你几乎学习不到任何真正技巧,当然你学到了他卖课的文案技巧,方便你以后利用人的功利心卖货了。
二
在经历这个阶段后,决定不再用“碎片化学习”欺骗自己,在浑浑噩噩中走了很多弯路,吸取了广而杂乱的各种有理有据,毫无章法的别人的观点后,我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咿呀学语——努力模仿。
在过去2年,读了70多本书,破了20多年累积读书量的记录,像一个大饥荒的难民一样,大口吃着书上的东西,越读越发现,要恶补的东西太多,哇这个问题还能这么看待,咦,他的经历也太神奇了……。
当几十本书大口吃完后,对社会、人性、商业、营销、文案、心理等等的看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还没法逢人就出口成章的说出那么多所以然有理有据有独特事例真相的见解出来,毕竟我吃的多,还没消化。并且这么多书里面,其实很多观点也是类似的。
能成书的,从目录上就可以归纳提炼观点,再进行系统的整合,形成一个颇有体系化的输出,看公众号不如看书。当然也有很多垃圾书糅合各种观点做大杂烩的。建议碰到一本丢一本。
有心的读者会把书中的金句金段抄录下来,努力试图记住,并且在输出自己的读书感受时,会进行模仿,包括像其他优秀的人学习经验,学习处理问题的方式,这些都是表面的模仿,因为没人会告诉你深层次下你没有模仿的是他人的思维方式。
大多数人受到书中作者文字风格和行文思路的影响多会让读者的文字也发生表面的同化。反过来有那么一批人就挑受观众喜欢的风格和文字表现来模仿和洗稿,没出息的就陷入这个阶段的深坑无法自拔,变成了一个不思进取的文章伪原创和文字搬运工。有出息的在经历这一阶段的不同时长的磨合,顺利进入到第三阶段的举一反三状态。
三
为什么有的人工作10年,不如别人工作2年?为什么同样的老师教,孩子成绩不一样?可惜高考那会不明白真正的原因,有人把五年高考,一次模拟了,做到了熟能生巧。有人边刷着题,边整理所有题目的模型和解题思路。前者完全靠经验,后者提炼出了思维模型和有体系的方法论。
这也是为什么大厂实习过的人比在小作坊呆两年啥都干有点经验的人在市场上更吃香的原因,公司看好那些思想受过系统培训过,思维习惯中重视方法体系的年轻人的成长速度。
这些人能把知识嚼碎揉烂,然后重组,总结出规律并创造新的解决方法,并能够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架构,他们对知识观点的理解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术”了,开始悟出自己的“道”,甚至可以与时俱进,持续输出,教给别人,把个人的知识观点变成集体的,把个人和集体中积累的优秀知识观点总结,规范化标准化成一个可流动,可复制的模本,也就是说都可以在公司内部出书了,这是多么宝贵的资源啊。这样的人才,谁不爱?
四
第四阶段章法自成,不仅仅讲思维讲技巧讲创意了,多了很多对市场规律的认知和社会复杂关系的理解与处理了。能够越过前三阶段的同学到了这一步,一接到新的任务,都知道如何去下手最科学规范合理有效,或许是对目的的洞察,对产品的深入分析,对目标用户的精准描述以及变现渠道的公关拓展,你已经能透过表面,围绕各方面利益价值的本质来思考行动了。你的行为处事已经能独当一面,令人信服。
但仔细想想问题就出在你总是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根据你的经验和眼前事实来做出合理的决策,合理的决策就意味着,其他人都会这么做。
纽约有家所罗门兄弟银行,他们的业务员拜访客户的频率不是一月一次,不是一天一次,而是一天三次。完全不合理啊,却非常奏效。你讲究合理,那就能做到合理的好,领导交给我们一个不合理的任务,该怎么办才好?
有时候知识经验和太多的观点就是我们合理的桎梏。
五
我想到了苏有朋版《倚天屠龙记》一个情节,张三丰现场教学太极剑法给张无忌,让其对垒八臂神剑东方白,进行了一段当时不知所云的对白:
“无忌,我教你的还记得多少”?——“师傅,我只记得一半”。
“那,现在呢”?——“已经剩下一小半了”。
“现在呢”?——“我已经全忘了!”,旁边蝠王韦一笑眉头一皱,糟了,教主把教的都忘记了还怎么打架啊。
张三丰秘制微笑,捋胡须道:“好!你可以上了”。
现在想来,章法自成后,就要自立自破了。
这篇文章说的内容和你的小脑袋里装的那些观点也许也该“全忘了”。
破除感觉,别被已知裹挟;洞察人性,发现真实之理;遵循规律,简单才会有人快速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