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想过从朋友圈消失吗?

也许你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 ——

有感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或开心的,或悲伤的,下意识地打开朋友圈开始编辑文字,添加图片。但文案总是写了又删,也许最初洋洋洒洒的一百字,最终被不断缩减、缩减,只剩下一行看似简洁明了却不痛不痒的文字,甚至只保留了一个表情符号;图片不能放原图,美图也令人纠结,换哪个滤镜、选哪几张图,要不要安排一下布局;等到图片尘埃落定,忽然想到有些人不可见。于是又打开分组设置,从列表中进行勾选……

这个过程是如此令人疲惫,以至于到最后,我们不仅已经忘了最初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还在如何修饰朋友圈这件事上耗费了太多时间。等点击发送的那一刻,抬起头感到的已不是欣喜或是畅快,而是茫然,以及等待他人点赞或评论的紧张。苦于这种磨人的过程,很多人开始选择在朋友圈消失。

毕竟,只要遏制住自己的表达欲,不去点击朋友圈右上角那个小相机图标,就可以省去那个令人头疼的编辑环节。

我们那些发自内心的、直接的表达,都到哪里去了?我们还有自由表达的空间吗?我们开始离开朋友圈,寻找其他的表达空间。一个不用顾忌他人眼光,能畅所欲言的地方。

有网友说到:总会有个地方,藏着秘密。以前的以前是 QQ 空间,以前是朋友圈,现在是微博,马上就要成微博小号才可以了。 随着饭圈的渗透,熟人关系网络的扩张,微博变成了解一个人最没有门槛的渠道之一。“视奸”变得容易起来。

许多人都有过视奸他人的经历,或许是源于某种隐秘的关联,想要探知那些不便主动联系的人的近况,微博便是一个极为便捷的窗口。所以,为了躲避熟人的打扰、暴露在未知的目光之下,无人知晓的“微博小号”就这样出现了。

在微博必须实名制注册之前,每人可以注册很多个小号。但自从需要绑定手机开始,小号的注册门槛就提升了。从前,许多人会选择在淘宝购买微博小号,十几块便可以购买到一个老号。此外,还有人选择购买虚拟手机号,专门为注册微博小号服务。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微博小号里不添加任何好友,仅仅是一个只为个人表达而不为了社交的“黑洞”。不打听别人的微博小号也变成了成年人之间一种心照不宣的冲浪礼仪。“希望这个微博是我的一片净土,谁都不要关注我。”有网友在微博小号上写道。

“有时候找人安慰也没什么用,反而会麻烦别人。其实只是想找个地方把积压的话表达出来,仅仅表达而已。”“把小号当成日记以后,好像所有的时光都变得历历在目了。”

“也许很多人对我的恋爱日常并不感兴趣,但恋爱之后真的有好多好多让我觉得开心和好玩的事情,很想把它们记录下来,所以用小号记录这些废话。”

微博小号可以是一个单纯表达的私密空间,也可以是一本记录日常的日记。那些不便于为周遭人所知的自我,都会被放置在微博小号中。可能是日常生活的补充,也可能是日常生活的放大,甚至有可能是日常生活的另一面。

人们在小号里化身为一个个陌生的原子,没有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所以,这种匿名的安全感,让放飞自我重新成为可能。微博像是一个人数庞杂的大广场。一个个破碎的语句构成了一个看似能触摸却又十分虚幻的你。也许有人路过,会看到关于你的某个碎片——这一方面保护了自己的安全,也满足了自己内心的表达欲。

豆瓣的宣传语是“我们的精神角落”,是一个可以独居一隅,让用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地方。发端于社区时代的豆瓣,却成为了这个互联网快速更迭背景下的逆行者,为用户保留了喧嚣的互联网中难得的一片清净之地。

书影音是豆瓣的根基,许多最初玩豆瓣的人都是将其作为记录自己阅读和观影历史的记事本,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有感而发”的表达需求。电影、音乐、书籍总是会给接受者带来内心的触动,而这些感受应该在哪里安放?是否能找到感同身受的朋友?豆瓣满足了人们的愿望。

这些十几年前就开始驻扎豆瓣的老用户的存在,为豆瓣长期留存了一份干净、纯粹的底色,在这种氛围的带动之下,这里的一切表达皆出于内心,是基于真实的思考。与微博等其他遍布资讯的 APP 不同,豆瓣没那么喧嚣,也没有那么浮躁,豆友不用急着与世界保持步伐一致,能慢下脚步来让自己思考和表达。

#你为什么喜欢豆瓣# 话题下,许多人也表达了豆瓣带给自己的安全感。其中有一条被阿北转发的广播写道:“豆瓣是我跟自己交朋友的地方。”有豆友补充道:“豆瓣是我进行自我建构,将碎片逐渐整合成体系的地方”,以及“是自己和自己和解的地方。”豆瓣对真实和坦诚的保护,让任何一个个体都能在豆瓣中以舒服的姿态去表达自我,而不必担心他人目光的审视。这种舒服的姿态不仅体现在广播的发布上,也体现在豆瓣各式各样的小组上。

可以说,你几乎可以在豆瓣小组里找到任何一个维度的同好。正如网易数独关于豆瓣组学的研究中所言——万物皆可组,才是豆瓣“组学”的精髓。

豆瓣的热门小组如今,豆瓣小组已有20多个大的分支,而每个分支下面又有 N 个细分的小组。

除了可以因为兴趣爱好聚集,还可以因为共同讨论某种生活现象或是生活经验而相聚。“凡尔赛文学”“社会性死亡”这些被年轻人津津乐道的新鲜词汇,其实最初都是源自于小组成员们对生活的观察。

“炸厨房组”“烫头失败组”虽然是“失败经验分享”,但组内却处处弥漫着欢乐的气氛。虽然这些小组不一定会带来一对一的朋友关系,但其乐融融的同频磁场也令人感到舒适不已。“你的志向,就是豆瓣的志向”,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被接纳和尊重的快乐。

豆瓣创始人“阿北”写下对豆瓣的看法有豆友说:

“记得最初我们常说,互联网最大的特性是包容,在这个产品定位满世界横行的互联网时代,豆瓣儿是在我看来唯一的依然具备包容性的社区了,没人能画出豆瓣儿的用户画像,因为平行世界里,万物丛生千人千面。每个个体都十分自我的在这个社区里横行自在,每具灵魂都显得真实而有趣。”

这种包容让人们产生了有如回家一般的归属感,甚至有豆友直呼豆瓣是“家”,不仅可以随心随遇的经营自己的家,也可以在闲逛的时候去别人家里看看,然后偶遇一些新朋友。所以,尽管如今互联网的表达空间已经在急剧退缩,你依然可以看到很多人坚守在豆瓣,自说自话,自得其乐。在朋友圈隐身之后,回到豆瓣做回舒适的自我。

匿名社交 APP Soul 也成为了当代年轻人青睐的社交平台之一,其日活跃度已逼近千万。“根据灵魂找到你”,在很多人心中,Soul 被定义为一个“恋爱交友平台”,飘荡着都市男女的寂寞灵魂。但同时,Soul 也是一个树洞般的存在。在 Soul 中,人们可以通过自由的真实表达来缓解自己当下的孤独。

与微博小号不同的是,Soul 不仅可以满足“释放真实自我”的需求,还可以帮助年轻人在表达的时候获得“正确的人”的共鸣。当你将当下的感受直接地在 Soul 上进行抒发时,这些状态会被系统推送到广场,若有人想要讨论,便可以在下方进行互动。

一个 souler 在广场中这样写道:

“我可以在陌生人难过的时候评论一句安慰的话,当然我也需要在难过的时候一个陌生人安慰几句,仅此而已。”

在朋友圈无法发泄的负能量,在Soul里被容纳。一位刚回国不久、最近正在经历就业压力和感情问题的 souler 提到:

“因为最近诸事不顺,所以才开了这个树洞。Soul相当于是一个朋友圈,没有人认识你,也不需要放照片,觉得很私密。但也不是note那种谁都看不见,所以有一定的发泄功能。”在朋友圈里她是充满正能量的,她不喜欢因为自己的负能量影响别人的情绪,“

大家都想把最好的那一面留给别人,人在不顺心的时候想找树洞,顺心了估计就不会上了。”从“表达欲”和“树洞”的功能出发,souler 不仅局限于单身人群,这里容纳所有渴望给生活找一个出口的人。

一位已婚的 souler 谈到,在通过抖音了解到 “Soul” 之后,他就把 Soul 当做一个树洞,在主页坦白自己“已婚”的身份之下,他会把那些不能跟最亲近的人说的心里话或生活琐事在这里吐露,“生活平淡枯燥,最起码和陌生人聊天的时候是开心的,聊到哪算哪儿,心里也不会觉得该说或者不该说了,也不会觉得尴尬。”

也有些 souler 会通过@隐身小助手功能,发布那些在自己的主页都无法敞开抒发的情绪或故事,这样,他们可以在回复别人的同时不暴露自己的主页,获得更多的安全感。除了这些把 Soul 当成树洞的 souler,还有一部分人会主动将自己定义为树洞,希望倾听他人的故事,借此打发时间。

Soul 几乎成了一个人性的真实触碰实验。人们在 Soul 上完成真实的自我呈现的同时,增加了获得认同的几率,有机会和陌生人一起吐槽、讨论。就像一个 souler 在主页里写道的那样:这个 APP 之所以叫 Soul,我想也是因为想给我们提供一个心灵交流的平台,无关躯壳也无关其他任何现实问题,只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的对话。

当然,也有人会说,在这个隐私随时暴雷的年代,即便你找到了一个无人知晓的角落,也有被发现的风险。而当你“隐秘的角落”被发现了的那一刻,很可能迎来的也是一次“社会性死亡”。

所以,除了以上这些平台,还有一部分年轻人选择分散自己的表达,在不同的平台留下不同的印记,像“投资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那样,降低风险。

除了社交平台,还有人会在大众点评、饿了么甚至是淘宝的评论区诗兴大发,释放某些时刻的灵光。这种行为虽然很繁琐,但为他们保留了最后的一份体面。当自我被分散成为多个碎片之后,人们也会怀念起21世纪初,互联网刚刚起步的那个年代。SNS 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子复制到网络中,为人们增加了一个虚拟的交际乐园,人人网也曾是那一代年轻人放飞自我的乐园。

所以在人人网被转卖过后,许多人不由得感慨,那种自在表达自我的状态,已经消失了太久。

居伊·德波曾提出“景观”(spectacle)一词,意为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景象,在主观愿望的控制下对呈现内容进行修饰美化的过程。

当今社会,这种对个人社交动态的景观化已经成为自我呈现的必要前提。然而,修饰并控制自己的表达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国外学者 Kim 和 Sherman曾指出,人们是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情绪,然后表达出它们,从而更真切地感知到这些从自身主体发出的信息。

也就是说,我们是在表达的过程中,更深度、更精确地理解了我们自身。而对自我表达的抑制,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是削减了年轻人自我观照的机会。



所以,当下一次你想要表达些什么时,记得别再因为担心别人的目光而让这片刻感受从手中流逝了——找一个自留地,把它们记下来吧。毕竟,在工作不断入侵生活,无意义的 bullshit job 消磨意志的当下,能静下心来和自我对话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了。而被视作不能在朋友圈发送的那些夸张的兴奋,那些内心的挣扎,那些苦郁的夜晚,那些被人戏谑为“网抑云”的伤感,无论如何,也是真实的自己啊。


为此我们还在这里有一个小活动公众号关注【青年志Youthology】欢迎在这篇文章的评论区留言:你是因为什么事决定仅3天可见/发朋友圈前顾虑一箩筐/不想发朋友圈了。

截止下周一12月7日下午4点,点赞最高的评论将会获得蘑菇仓君送出的日程本一个哦~

*10月,DT财经发布的《2020年轻人朋友圈使用报告》显示,17%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不发朋友圈,超过4成的人发朋友圈的概率为一个月1-3次。90后和95后,已经在朋友圈相对不那么活跃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