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看到有人问道一个问题:“刚到一家公司报道,因为是交互设计岗位,问如何分析既有产品的交互设计”,我便就此问题,发表一些自己的小小看法。也希望看到的朋友多多指教、交流。
首先,查看业务流程能否走通(包括正常和非正常状态)
拿到产品需求文档,仔细阅读,了解产品设计背景、服务人群,以及设计目的,即了解产品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了解服务人群范围、人群特点以及人群使用产品的场景,以便在更好的理解产品本质的基础之上,做好产品定位、以及产品服务范围的划分。在这里,首先明确产品涉及到哪些角色,以及每个角色对应的任务流程。可通过“泳道图”,规范明确角色——任务关系;每一条任务流的两种状态(正常-非正常);确立角色之间的联系以及交汇点。
其次,查看功能点是否都满足(需求文档拟定的在当前版本的功能点)
通过第一步的“角色——任务”泳道图,可以分析需求文档中的功能列表是否合理,系统中每个角色的任务流是否闭合,以及任务流的“正常-非正常”状态是否完整,以及应对策略是否恰当合理。即,“角色——任务”泳道图是系统功能点的建立基础和来源,也是分析验证功能是否合理的依据。
第三,查案系统逻辑框架,是否做到了高内聚、低耦合原则,信息层级深浅是否更合理
系统逻辑框架是将系统功能点通过纵横向拆分分析然后按部就班实现的路径。所谓的“高内聚”,就是指系统进行纵向延伸,某个功能模块的纵向层级关系,通过自上而下的结构,按照路径层层递进完成任务;“低耦合”,指的是降低系统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尽量保持模块自身的独立性。即,模块间保持并行关系。在模块内部的自上而下的层级关系设计当中,则需要尽量做到最短路径完成任务。
在我们的设计系统当中主要有以下集中逻辑关系:
1)层级关系(Top-down);
2)矩形关系(coordinating relation);
3)自然关系(随机关系);
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都不会单独使用一种关系,基本都会将以上几种形式组合使用。譬如,在系统“横向”分析的过程中,则主要遵循矩形逻辑,即所谓低耦合,尽量保持各自独立,譬如“微信”中底部标签栏“消息、通讯录、发现、我的”这四大模块的划分;在“纵向”分析过程中,则主要使用层级关系,即高内聚。譬如“微信”中“发现→小程序→摩拜单车→摩拜单车定位界面”,高内聚,一次性完成任务流。有时候在纵向关系中,为了优化缩短操作路径,也需要结合并行逻辑关系。譬如,“淘宝”在搜索→产品列表页面→产品详情页面→加入购物车→下订单→支付,这样一个流程中,就是层级关系和矩形关系的组合结果。从搜索到最终支付完成购买是层级关系,搜索维度(商品、品牌、店铺等)、产品列表页的展示维度(价格、销量、品牌等),这些不同维度之间则是并行关系。
第四,查看标签系统命名是否有不合适的地方
所谓的“标签”系统,就是指系统各大功能模块以及模块内部层级划分时的命名,是否简单、明了,是否符合产品服务人群的认知概念,使其看到名字就能知道是要完成什么任务或者进行什么操作。譬如,“微信”中,四大模块分别命名未“微信、通讯录、发现、我” 。看到“通讯录”,我们就知道点进去应当是我们的所有联系人列表;“我”知道进去之后应该是我们自己账号信息;因为微信就是一个即时聊天软件,故“微信”,进去之后,就是我们的即时聊天信息、记录;“发现”,就是发现新的事物,我们的朋友们的动态等。所以,有朋友圈等二级层级。“朋友圈”这个命名也是比较贴合其功能,比较符合我们大众的认知。
第五,查看系统导航系统
所谓系统的“导航系统”,其实就相当于我们实际生活中,从A点出发到B点的过程中的路标。就是告诉我们当前位置,起点位置以及目标位置。即通过该系统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路径和路径中的路标指引,顺利完成任务,不要出现迷路或在岔路口如何选择的灯塔。
第六,查看系统的搜索系统
对于搜索系统的搜索维度,主要是由系统在录入、统计数据时都从哪些方面的进行决定的。譬如,“淘宝”在录入商品的时候,分别从品牌、商品类型、商家等方面进行。之后,又从价格、销量、评价以及浏览量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基于此,淘宝搜索主要有品牌、商品以及店铺等维度,搜索之后,商品的展现又有价格、销量、评价以及浏览量等维度。这些维度的确立是否合理,主要通过调研用户、分析竞品以及后期分析系统通过埋点所获取的数据等进行判断和优化。
以上这些是我们拿到需求文档之后需要做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对有疑问的地方要做好笔记,对不合理的地方,给出优化方案(可以做多个备选方案)。以上这些分析主要是基于用户体验、业务逻辑以及功能模块的角度进行的思考。都是显性设计因素。
在此过程中,要保持与产品的良好且及时的沟通,至关重要。因为通过不断的沟通,我们才能了解和掌握产品的不断更新的设计背景,掌握公司所具备的资源、执行力程度以及产品真正的走向等隐性设计因素。譬如,公司是属于功能优先还是设计优先类型?公司的开发人员能在限定时间内能做到什么样的开发力度?公司打造该产品的商业目的是什么?该产品的赢利点通过何种形式体现?目标用户的数据获取点都有哪些以及如何获取?产品的反馈以及迭代更新方案如何进行?
最后,至于产品中的交互设计具体执行、微交互、动效以及相关的视觉导向等分析,借于文章长度和用户的连续阅读时间限制,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