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蔡钰,欢迎你跟我一起训练批判性思维。
上一讲,我们讲“论题”这个要素的时候提到,检查论题跟“结论”是不是匹配,是检查思考完整性里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这一讲,我们就跳过论证,先把“结论”这个要素讲了。
论证
不过,论题、论证和结论三根小棍子是要首尾对齐的,所以在讲结论之前,我们也还是需要先引出论证这个概念。
在英文世界里,“论证”这个词对应的单词是Argument,这个单词同时也有交流意见,甚至争吵的意思。所以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抬杠思维的人,有时候误解也就是从这里来的。
但在批判性思维的语境里,论证可不是争吵和交流意见。它指的其实是支持一个判断的推理思路或者推导过程。如果说论题是“你在讨论什么”,结论是“你的观点是什么”。那么,论证其实是“你的理由是什么”,论证这根小棍子,负责把论题和结论给衔接起来。
结论必须有论证支撑
说到这,我要告诉你关于“结论”这个要素第一件重要的事了,那就是:必须有论证支撑的观点,才有资格被称为“结论”。
你可能想说,观点、结论、看法、判断。这些词儿说的不都是一回事吗?在日常口头表达时,它们确实经常被混用,被当成一回事。但从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的视角来看,结论的结,其实含有总结、结尾的意思。结论是一种总结性的判断,是要经过推导和论证才能得出的。
而观点和判断,却不一定带有论证支撑。如果有人只提出了一个观点,却没有提供论证,没有分析、推理过程的话,这就只是一个孤立存在的纯观点,不能算结论。
这就是在一个完整的思考里,论证这个要素存在的必要性。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观点,应该马上问:你这个看法有什么根据?这其实就是在问,你这个看法有没有论证支撑。
追问看法的根据,这个问题能帮你规避很多无效的争论。如果有论证支撑,我们就可以往下走,去评判思考的其它环节质量。如果对方答不上来,你马上就能意识到,这个观点没有论证支撑,没必要深入地审视和评判它了。
如果非要去评判一个没有经过论证的观点,局面很可能会变得像小朋友吵架,只能不停重复观点和反观点,“我比你厉害”,“我才比你厉害”。“反弹”,“再反弹”。这并不是在拼事实和逻辑,而是在拼什么?耐力和音量。
互联网上有一个戏谑的当代哲学梗,叫做“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主张大家都要训练一下自己的批判性思维的原因。
而如果吵架的小朋友当中,有一个说,“我比你厉害,是因为我投篮的命中率是70%,而你只有30%”。这就是把论证过程摆出来,就可以审视了。
所以,我们强调一遍,面对一个观点,不论是别人的还是你自己的,都请你先审视第一个问题:这个判断有没有论证支撑。有论证支撑的观点,才配称为结论。这是关于结论,我想请你记住的第一件事。
偷换结论
接下来,在审视结论的时候,我请你问出的第二个问题是:结论有没有被偷换?
什么叫偷换结论呢?就是用一个相关性很强的结论来偷换掉正面回答问题的结论。这其实是在审视“结论和论证是不是匹配”。
之所以我要提醒这一点,是因为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偷换结论的情况,而且发生得神不知鬼不觉,很容易就把人给绕进去。
比如我说,鱼和熊掌难以兼得,我拿不到鱼,所以我会拿到熊掌。这其实就是偷换了结论。把“没有鱼”偷换成了“有熊掌”。
我们再举几个例子。
我们经常看见夫妻吵架这样的情节,妻子说,我对家庭付出太多了,又做家务又管娃,你惭愧吗!你看,这就是偷换了结论。其实,妻子列出再多辛苦的事实,也只能证明妻子自己付出得多,并没有证明丈夫对家庭付出得少。家庭付出这件事未必是非黑即白的,说不定丈夫也付出了很多。只不过双方的付出不在一个维度上。
偷换结论是怎么发生的呢?很多情况下,是立论者在心里作了一个默认预设,认为结论只能是二选一。
比方说这样一个问题:女孩子应不应该花心思去改善自己的容貌?如果说,外表的魅力是短暂的,所以姑娘应该关注内涵、有自己的事业。你看,这么一个思考,也是在预设说“女孩子在改善容貌和投身事业里面只能二选一,而且没有第三个选项”。
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所以养猫的人会越来越多。这句话也是有个预设,预设“年轻人不生孩子就会去养猫”。
如果有人说,西医科学说明中医不科学,奶茶受欢迎说明咖啡市场要没落。中国经济在走强,说明美国经济要放缓。那这些都是立论者在心里隐藏了一个二选一的预设,偷换了结论。
上一讲我们说了,思考里的论题、论证和结论要能互相对得上。结论是我们的思考的终点,如果大雷音寺被换成了小雷音寺,康师傅被换成了康帅博,那前面的评判之路也就白费了。
所以,追问“有没有偷换结论”,其实就是进一步摁住思考的终点。这是我们在找到了结论这个要素之后必须问的第二个问题。
有没有结论先行?
关于结论的第三个提醒,跟前两个是相反的。前两个问题,我们都是在教你划重点,要把结论拎出来、找准它、明确它。第三个提醒,我想请你问:你有没有结论先行,再想办法论证它是合理的?
这个问题其实是提醒你评估,你面前这个结论是不是被过分放大了,被当作了一种前置的真理。如果真的是这样,你就要小心了,因为你后面找出来的论证完全是为了服务结论而存在的。它就可能超出了批判性思维可以评判的语境,让人无法反驳。
结论先行的情况,很容易发生在一个人作选择的时候。其它的一些因素,比如情绪、偏好、立场等等已经让我们有了结论,但我们需要在理性上,把这个结论给合理化。我们同样看两个例子。
2019年4月份的时候,鸿海集团董事长、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宣布,要竞选2020年台湾地区的领导人。郭台铭是这么解释他参选原因的:他说,妈祖前几天托梦给他,叫他“要出来为台湾做事”。所以,他会遵从妈祖的指示。
你看,如果我们相信,郭台铭已经先有了决定,要参选2020年台湾地区的领导人。那么在这个结论面前,用“神仙托梦”这个理由来支撑,简直无敌了。这是一个没法证伪的理由,甚至可能让他的竞争对手都非常尴尬和被动。尤其是对信仰妈祖的对手和民众来说,妈祖让郭台铭参选,你一个旁人也要参选的话,你是不是在跟妈祖作对?
互联网上还有一个梗,叫“天凉王破”。什么意思呢?这句话来自一部网络小说,里面的主角为了表达自己的任性霸道和为所欲为,随口说“天凉了,让王氏集团破产吧”。
你看,这位霸道总裁已经决定了让王氏集团破产,然后随口找了个理由,天凉了。这也是结论先行,再来堆砌论证。这里面前提是真的,但是推理却是无效的。天凉了和让王氏集团破产之间,并没有能够成立的逻辑关系。
回到我们要审视的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结论先行,再想办法证明它呢?人一旦先作了决定,他接下来给出的理由就并不是用来推导这个决定,而是想办法维护这个决定。那这种情况下,我们面前的这段思考,可能就没有进一步评判的必要。
更重要的是,这个问题还提醒你自己, 在作一些决定和选择的时候,搞明白:影响自己作决策的到底是理性判断还是别的什么。
本讲小结
这一讲我们在审视结论。我们问了三个问题:
第一,你的观点有根据吗?有根据的观点,才能算结论。
第二,你有没有偷换结论?
第三,你有没有让结论先行,再找理由证明它?
这三个问题其实是帮我们识破关于结论的三个迷惑性陷阱。
这一讲加上一讲,我们就把一段思考的起点和终点给摁住了。但你也知道,在一段旅程当中,最棘手、变数最多的其实是中途。下一讲开始,我们就分三讲,来把“论证”这个中途要素讲清楚。
思考题
我想问你的是,你在和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偷换结论的情况?
欢迎你在留言区写下来,提醒我们大家一起,避开思考的陷阱。
我们下一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