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人的聊天,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莫过于,你吃了吗?而如果大家观察,其实还有一个高频词汇——习惯了。
对于一件一直做得事情,当别人夸我们为啥做的这么好,当事人通常不会分享太多技巧,心得,通常会淡淡的说,习惯了。
熟能生巧,比如个个领域的尖端人才,亦或是中国古代的庖丁解牛,卖油翁的故事。可见习惯的重要。如果习惯在我们成长和成才的路上作用这么大,我们是不是该把培养习惯当成重点,而不是先看结果。
对于一个学画的孩子,我们不是先批评他你着色不对,画工不行,而先告诉他,那些卓越的画家,她们成名前,她们平时作画,都是如何努力,都有什么好的习惯。学习亦然。
家长,老师,甚至社会,都太关注成绩,而非习惯。每次考试后,家长之间谈论的,大部分是孩子考多少分?哪里丢分了?哪儿下降了,哪提升了?很少有人问,你家孩子是怎么学习的,都有什么学习习惯?
您知道吗?如果大家真的能交流学习习惯,你就会发现,成绩相对好的孩子,学习习惯一定会有可取之处,而成绩薄弱的孩子,习惯上一定有弊端。
任何付出都不是徒劳的,学习亦然。真正的天才估计连凤毛麟角的几率都没有,而大多,都有赖于好的习惯。
常有家长抱怨孩子最近成绩下降,学习吃力,学习不认真,记东西费劲。这里想说,跳出传统的观念,不要觉得是孩子没学好,或是老师没教好,回头好好看看最近的学习习惯,一定不够好,否则也不会结果如此遭。
我一直给孩子灌输一种观念,你不会,你接受慢,甚至你自己觉得笨,我都不介意,也不生气,但是,我不允许学习习惯,态度不好。
所谓的成绩,都是暂时的,而习惯,是一辈子的,好的习惯能成就你,坏的习惯会彻底毁灭你。
如果我们专注于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估计,抄袭,撒谎,逆反……等情绪真的会少很多,而一个学习习惯特别好的孩子,就意味每天都在进步,最终的成绩也不会差。
如果我们关注于国民整体素质培养,关注于大家好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估计就不会出现景点垃圾成堆,太多的人为了发家,让食品出现各种安全隐患去挣黑心钱。
如果我们习惯于关注家庭生活质量,更倡导两个人同甘共苦的精神,鼓励那些刚出校门的年轻人自己劳作,尊重那些年华老去但陪丈夫度过最苦的青春岁月的妻子们,也许不会有那么多家庭被拆散,也不会出现那么多小三。
最后想说,我们往往关注好的结果,可是过多的关注往往会产生一个附属品,后果。那就多关注如何达到好结果的习惯吧。也许,她最终真的会成全你,成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