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很符合我的“胃口”,大大拓宽了我对情绪的认知,从这本书中,我也学习了真正的觉察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提升情绪粒度。
001
巴瑞特教授提出了情绪建构论,主要观点是“情绪不是与生俱来的。情绪不是受到外界刺激被动产生的,而是我们头脑中主动创造出来的。”
巴瑞特教授否定了情绪指纹的说法,认为“情绪指纹”并不存在,面部表情是不可靠的,且情绪的表现不具有全世界的普遍性。她做了一个实验,用一个猩猩玩具吓唬婴儿,并抓住婴儿的手臂,想要激发婴儿的恐惧感,通过录像之后发现无法通过婴儿的表情来判断他的情绪。
巴瑞特教授说,人们的情绪表现和社会文化有着更加紧密的关系。这也就是说,你所生长的社会群体,你从小接受的教育、身边的文化等等,共同塑造了你对情绪的认知,以及你的情绪表现。
002
个人很赞同巴瑞特教授提出的情绪建构论,人的情绪表现的的确确是与社会文化有亲密关系。
像船王赵锡成,以前生活在战乱时代的他,母亲是农民,父亲是一小学校长,长年跟在父亲身边,上学玩耍,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被全家人捧在手心,甚至在上学的时候遇到了好老师,指导他直面困难,找到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在这种环境成长,铸就了他在出国留学后的冷静与坚韧。
003
那么,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情绪构建论认为,我们的情绪并非受到外界而产生的,而是由三个关键要素产生的:
1、大脑的预测能力;
2、我们身体的内感受;
3、储存在头脑中不同情绪的概念。
第一点和第二点很容易理解,比如有人去森林探险,很不幸的是他在森林遇到一只狗熊,这时候他的大脑会自动脑补自己有可能被狗熊吃掉。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赶紧跑。这时,大脑会向身体的各个区域传达信号。这个人还感受到了自己的心率加快。巴瑞特教授把这种“感受”称之为身体的内感受。
而第三点就是我们出存在头脑里的情绪,比如高兴,我们还可以用振奋、愉悦等词来代替。
最后谈谈我听完这本书的感受:
我的孩子们那么小的时候,我会给他们买各种各样的情绪管理的绘本,在亲子共读的时候,我也从中收获到很多我自己都表达不出来的情绪和形容感受的句子。不过,至今读过不少情绪类书籍,我更喜欢这本,让我认识了情绪是怎么产生的,以及如何有效的觉察和调节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