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课带孩子们画蜡块画,因为要给佛陀的板块做一个封面页,我特别请艺术老师给孩子们画了一组16幅分解步骤图,示范构图和色彩层次的叠加应用。因为有了“示范画”,难免就会产生“标准”和“画得好不好”的评价。一位妈妈发过来孩子的画,还有十分细致的观察和对话,其中最主要的困惑是:感觉画得不够满意,要不要让孩子重画?
妈妈说:
1. 佛陀位置太靠上了,其实他刚画完这一步就自己说太靠上了,我还建议他试试用橡皮擦掉,后来再看就已经接着画了,画完了,又说了两次太靠上了,底下得再多画点草。
2.用水彩笔写的字,说需要粗笔,但其实可以用蜡笔的。
我犹豫再三问了一句:要不要重画一次?他一下就急了,说这个怎么了?觉得这样挺好。我就没再说。
我的回应:
看出来妈妈对孩子的工作有很敏锐的观察和感受。孩子们在绘画中,首先要学习的就是空间布局、大小比例等,只要每次去比对,就会越来越有经验和感受的。我觉得这幅画很有意思,他把佛陀画得位置比较高,有一种远远的距离感,只是这么一来,佛陀和菩提树就没有在一起了。可以想象缚悉底是站在菩提树后面远远地看到了佛陀,拉远的距离,给人一种敬仰的感觉。
从妈妈描述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的认真和努力,每一幅画都有自己的生命,试着和画面去对话,看看这幅画传达了什么样的感受?相信他会喜欢画画,并且越画越好的!
妈妈继续说:
他其实很喜欢画画,没事就自己画着玩,画轮船、飞机,细节上都很用心,可是到主课本或作业就不是了,一般都会草草了事,不够用心。这是我纠结的地方。
之前画彩蛋,是自己画的,重画了两次,第三次的非常满意,很有成就感,还常拿出来自己欣赏。
我也很惊喜,他能对自己有要求,可是怎么主课本就不能这么精益求精呢???
彩蛋这个是例外,自己用心了,昨晚欣赏自己的彩蛋画时还跟我说,发现画眼睛时,眼白不能太大了,不然不可爱。
您说的和画面去对话,这个启发了我,也许他需要对这个故事再多些感受,才能用心去画。下次我试试先和他聊聊和画面有关的故事。
我的回应:
是的,要是在学校里,我可能会先留出封面页,也会先给孩子们看黑板画,等孩子们把故事图景充分吸收以后再带孩子们画这个封面。在家学习很难泡在这个整体的氛围里。
另外,在课堂上,带着孩子们一步步画蜡块画的时候,每一次想要强调学习的重点,老师心中是有数的,比如天地两边,比如空间布局,比如大小的比例关系和色彩的对比关系,我们会在示范的时候,用图景化的语言去描述出来,并在过程中停下来,去关照孩子是不是做到了。
即便如此,二十几个孩子的课堂,也难免会有孩子剑走偏锋,有自己的想法和出格的画法。如果孩子很笃定要按自己的想法画,我们会去欣赏这不一样的画面,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也是很好的学习和探索的机会;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做不到很挫败(典型的情况是画人物或动物的时候),我有时候也会帮忙起个草稿,最基础的布局和构图。
总而言之,画画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自我表达的方式,不应该被“画得对不对”,“画得好不好”阻碍了绘画的表达,技术是第二位的(可以得到指导和帮助,但不要变成要求和束缚),通过绘画培养观察力、打开心魂的感受是重要的。
以上是关于绘画指导的一些粗浅想法。中午和小鹅爸聊起这个话题,我突然来了灵感,滔滔不绝地聊起画画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头脑里有想要表达的图景,手上不听使唤,画出来的和想的不一样。标准越高,越纠结。这是孩子在寻找绘画语言的阶段:线条、色彩、构图……不断的去尝试,去和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做比对。重要的是让绘画过程变得享受而有抓手。
第二阶段——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和符号表达,掌握了一些绘画表达的方法,甚至可能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有可能会固化在某一类风格里,因为清楚地知道可以这么画,反而被技巧束缚了更丰富大胆的表达,有一些模式化和套路的呈现。
第三阶段——让画面充满生命的鲜活表达。如果孩子在寻找绘画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和自己的画面对话,在自我内在和外部世界之间发生联结。那么,随着经验的丰富和技巧的成熟,又没有失去内心的敏锐,画面上的创造物就活起来了。绘画者能感受到自己创造出来的生命有其特质,就好比小说家笔下成功塑造的角色,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说话方式,我们通过文笔或画笔与角色对话,就像和一个活生生的朋友对话一样。这时候,我们会忍不住要去挣脱现成的套路或范式,不再为追求技巧而技巧,而是让兴发感动的部分像生命一样涌现出来。
当然,我们始终不要忘了生命本来的样子,在三个阶段之外,最基础也是最本真的境界也许是小孩子的涂鸦——浑然天成,不事雕琢。从自由绘画中,既能观察孩子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原型图景,也能鼓励天马行空的不羁想象。所以,教学之外,还是要鼓励自由的画画,自由的书写,自由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