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够像槟城煎蕊(Chendul) 和红豆霜(Ais Kacang) 这两种美味的冰镇甜品一样,强有力地将直射赤道的炎热一扫而光。在槟城,没有任何一间甜品摊档做的煎蕊,可以比“槟榔律驰名潮州煎蕊”这个摊子所做的更好吃。
槟榔律驰名潮州煎蕊,是一个专卖煎蕊和红豆霜的小摊,在摈榔路尾端一条小后巷处低调经营着,寻找起来,颇费一番功夫。酒香不怕巷子深,一条狭窄逼仄的巷子,引得车来车往,人流不断。饕客在一档三轮手推车改造的煎蕊摊子前,大排长龙,为的就是尝一尝这驰名煎蕊的冰爽香甜。
不论是煎蕊,还是红豆霜,都有娇艳欲滴的可人外表和深层馥郁的味道:煎蕊以包冰花做主料,小贩慷慨豪迈的倒入味之精华——足量的油棕黄糖浆,顶上点缀一小勺熬煮软烂的红豆,倒上一大勺以白米粉浆为原料制成的光滑鲜绿的斑兰叶小粉条,最后淋上浓稠乳白的椰子奶,聚在煎蕊之上。
红豆霜的的主料和煎蕊一样,是包冰花,还有红豆。除此之外,还会加入其它食材,如葡萄干、黑色仙草和香蕉,最后盖上一层厚厚的浓缩淡奶。葡萄干的弹牙耐嚼,仙草的滑嫩清凉,香蕉的软糯胶着,淡奶的香甜浓郁,不同层次的味道和口感好似海浪一样,一波一波敲打在味蕾的海滩,让人心旌摇曳。
这档煎蕊小摊,1945年由第一代陈姓老板开始在槟榔路边上经营,如今已经经过了68年之久。这个经营了三代的“煎蕊一哥”也颇有生意头脑,率先将招牌注册为商标,称为路边推车小贩开建事业王国的成功典范。如今,仍然兢兢业业低调经营着这处摊子的是第三代接班人。
根据摊主陈氏的说法,他的父亲开始这门生意的时候,是向娘惹(海峡华人)和印度人学得制作方法。当年,娘惹精于制作煎蕊,而在槟榔路上沿街贩卖煎蕊冰的却多是印度人。
不过,煎蕊却既不是源起于海峡华人或印度人。煎蕊,起源于印尼的爪哇岛,之后再传到新马、印度支那地区。煎蕊,在印尼又称为Dawet,传统制法是绿豆粉中加入染色用的绿色斑兰叶汁,再掺入华人制作面条时所用的碱水,不断揉搓成团后,在筛板上搓挤成条,沸水煮熟。
形状上与客家人的老鼠粉和米苔目相近,同样是用了筛子般的擦板,将粉团从洞眼中搓出一条条两头尖尖的绿色粉条。如此一来,煎蕊的真正起源反而不可考,说不清到底是早年华人移民将米苔目适应东南亚食材的一种吃法,还是爪哇人参考了客家华人的米食而变化出来的甜食。
早年华人与印度商人在东南亚诸国经商游走,于是煎蕊从南洋传到越南,又在越南华侨中成为一种代表性甜品。越南人的“煎蕊”,也是嫩绿色的小粉条,其中佐料除了有红豆绿豆椰奶之外,还有花生碎和花生粉。
也有将这道甜点带回两广边境的沿海城市。只是中国大陆上不善用班兰叶这种染色植物,便以怀化和黄糖取而代之,做成蛋黄色的小粉条。椰子奶也是稀有的,所以便去掉了。用黑糖熬制糖水,在夏日时,淋入冰镇粉条之中增加甜味,命名曰“槐花粉”。
饮食地图的追溯,就好似一张移民和经商的历史画卷。
原创作品
2013年11月2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并非关于吃的一切】
微信搜索:chilechilechile (谐音:吃了吃了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