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这样的。我最近赋闲在校,去隔壁健身房办了卡,想跑跑步把小腹赘肉给减了。
风里雨里坚持去,跑了一个星期,遇见一个教练,要给我做个体测。我推脱不掉,去测了。
体测报告显示,我的脂肪含量正常,但是骨骼肌含量严重偏低,身体水分偏低,基础代谢水平偏低。教练问我,你知道你再坚持跑步的话,会有什么后果吗?
我摇头。
他说:骨骼肌含量是会影响你的代谢水平的。你越做有氧,越会消解你的骨骼肌,代谢水平就越低,消化热量的能力就越差,所以你再跑下去就会发现,以前不爱发胖,但是现在吃同样的食量,很快就胖了。为什么?因为你把自己的肌肉跑掉了,但你毫不知情,还为自己掉了几斤沾沾自喜。
我大惊,教练随后问我:你来健身房的打算是什么?
我便想,对啊,是什么呢?其实我根本没有想清楚,就来随便用跑步机了,以为稍稍流流汗就ok。我连自己的身体情况都不清楚,连减肥的正确方法都不清楚,就开始闷头跑了,结果不仅成效缓慢,还差点误伤自己的身体。
这件事让我反思:很多时候,我做事情是不是太莽撞了?
丝毫没有预先的了解与规划,脑袋空空地硬闯进去,只按照自己模糊的直觉与印象去做,过程中没有反思,亦无总结,到完全终了,才发现自己事倍功半,境地尴尬。
这可是很吃亏的。
朋友说,她读大学的时候,不知道绩点是怎么算的,是按分值、表现还是排名算,也不知道哪几科计入奖学金评定,比例是多少。她只是规规矩矩上课考试,等到奖学金名单下来的时候伸长脖子瞧瞧,有她就高兴一会儿,没她也觉得无所谓。
她说,四年断断续续评下来,她才慢慢摸清了奖学金到底怎么评的,这才发现自己在很多占比很低的课上花了太多无用功。甚至有些课是只分“及格”与“不及格”两种等级的,她不知情,还闷头学,浪费很多时间。
“但是有些同学就比我厉害多了。他们一入学就开始打听奖学金的评定办法,知道哪些课必须拿高分,期末要多复习,哪些课不必,哪些课听听就好。他们知道省力,才能匀出更多时间给学生活动,也算是给实践项目加分。”
“有人说他们有心机,如果这叫心机的话,我宁愿我多一点心机。”
我说,我也是总稀里糊涂的,做什么事儿都一股死劲儿钻,没有大局意识,也找不准发力点,四处胡乱敲敲打打。
但是聪明的人,知道必须要对所攻克之物知根知底,必须拿捏到要害,再开刀。像是凿泉眼儿,他们先考测地形、细致分析,再去找最可能有水的位置下手,很快便会有几股清澈涌上来。
遇事不做无头苍蝇,有了方向再努力,太重要了。
在写作圈认识了一个姑娘,不到一年的时间把公众号做到几十万粉丝,曾经有段时间让我很不服气。
直到后来才想通:在我几个月里东摇西晃地随便写抒情文时,她已经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写法,向营销号投稿,并大受欢迎。投完稿,有了粉丝,再去用挣到的钱做二次推广,二次推广过后,又成立起自己的team,跟量级相当的号主抱团经营。
朋友说:人家都是规划好的,一步一步来,第一步怎么完成,第二步怎么开始,心里画好了版图,胸有成竹。不像你,“写一天算一天,等写不出来了就拉倒”。
听下来,我真是不得不服气啊。
努力重要吗,重要,但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找到方向。不瞄准任务的“红心”,如同蒙眼射击,只会浪费一颗又一颗子弹。
这不仅是一种无意义动作,消耗精力,还容易带来自我挫伤。看见努力程度相差不多的别人,取得了比你更为瞩目的进展,你很容易就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我是不是能力天生比别人弱呢?
其实要说能力的差距,你我都是无足轻重之人,谁能更高,谁又更低呢,说不上来。朋友圈看见一句话,拉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归根结底是思维方式,深以为然。
像健身这么小的一件事,其实也足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了。有人闷着头跑,隐隐约约觉得“应该能减肥吧”,便浑浑噩噩地继续;而有人先是了解自己的身体,再是规划健身的流程,有方向地坚持下去,才能用最少的步骤、最短的时间,精准达到减脂塑形的目的。
两点之间,无论多遥远,也一定有最快的到达方式,阻力最小、回报率最高。打开思维,找准这条路,才能保你走得最为妥当。
至少,在小跑向终点前,你得看好地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