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当下的诗与远方(1)

对于很多人来说,“诗与远方”似乎总有点“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也有人为了追求“诗与远方”,悍然辞职,凭着一腔热情和对“诗与远方”的幻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甚至把“浪迹天涯”作为一种“浪漫的生活方式”来追求。

而行走江湖多年、到过南极也到过北极、足迹遍布全球大部分国家、中国很多省份和城市更是被深度趟过甚至扎根当地生活多年、并写了七本书记录难忘的人与难忘的事的大冰老师,几乎在每本书中都要重复好几遍:对于上面的想法和做法,慎行!

而前两天在头条上看到了一个案例则从侧面再次证明了大冰殷殷规劝的正确——一位女士在年轻时辞职环游世界,可是在逛了所有“最佳、最美、最值得”的世界级美景之后,非但没有找到“诗和远方”,反而掉进了巨大的“空虚”之中,感觉活着一点意义也没有。最后竟然是在一种叫做“地摊卖菜”的新行当中找到了“起死回生”的力量,整个人感觉焕然一新,活得越来越有劲了。这位女士算是非常幸运的,其家庭经济条件也足以支撑她那么多年撒钱式的旅游支出。而更多的不具备这种经济条件的人,那种悲惨的命运实在难以诉诸笔端,只是当境况已然如此的时候,再去后悔当初的冲动也已经于事无补了。

所以,即使非常羡慕和敬佩大冰书里那些传奇人物与传奇故事,但内心始终保有一种“纯澈的清醒”——即使有一天去选择一种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式的生活,那也应该是各种条件具备后的水到渠成,而非仅凭一腔热情而做出的盲目选择。

其实,说到这里还没有说到正题——生命当下的诗与远方。在笔者看来,真正的“诗与远方”,从来不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即使在新鲜感的幻觉影响下,有人会在某个瞬间感觉到“某个地方”——只要这个地方是地球上的物理空间位置——就是“真正的诗与远方”,这种幻觉也会随着身体感官对环境的逐渐熟悉而渐渐消散,而那些“苟且”甚至“难以忍受”的“缺陷”就会渐渐显露出真容来——即使在马尔代夫无比纯净的海滩上也是如此。

比如,当你正在享受“冰鲜”美食的时候,突然肠胃不适,这时想要找个医生或者医院,却四顾茫然,到处只有“蓝天、碧海、沙滩”,这时所谓的“诗与远方”就会瞬间如肥皂泡般破碎,你会觉得,还是自己住的城市小区更靠谱,有个头疼脑热,在社区医院就解决了。

所以,再美的地方,也只是“网红打卡地”,而不是“诗与远方”。那么,是不是就没有真正的“诗与远方”了呢?

也还是有的。只是,与我们头脑中幻想的那个“诗与远方”并不是一回事。

比如,在我看来,大冰老师,就是一个生活在“诗与远方”之中的人。不过,大冰老师自己或许并不这么看,他对自己的描述,更多的是用“彻底的悲观主义者”这个词。也许吧。每个人只能依自己的心去感受,去体会,去体悟。 

之所以对大冰老师这么看,更多的是因为读了他的书——或许是他的书带给了我一种“幻觉”——在我的这种“幻觉”里,大冰老师这个人本身,就是“诗与远方”之生命存在方式,而不是他去过的那些地方以及他经历过的人和事——那些是素材,而将这些素材变成“诗与远方”生命细胞质特别是生命精神细胞质的,是大冰老师这个鲜活的人——当然也是,鲜活的心。

所以,在我看来,大冰老师是活成了“诗与远方”的人,他在哪里,“诗与远方”就在哪里。即使他拉肚子蹲坑,“诗与远方”也依然在那里。至于有没有人能看得见——包括大冰老师自己看没看见,这些都不重要。

我为什么会笃定地这么说呢?因为当心灵的“格”定在了“诗与远方”,所有生命的当下,就会被“定格”。——这个词也是一个太过刻板的词,我想表达的并不是一个刻板的概念,而是鲜活的生命温度——在他的文字中,在他的直播中,在他说的话、做的事之中,一种滚烫的热度,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浓浓的本朴的爱(爱这个字在这里显得有些矫情,可是又没找到更合适的可以替代的字),特别是当这种温度、这种爱,毫无任何征兆、不经任何思维过程而直接涌出并流向当下那个最需要的有缘的生命时,我看到了最美的“诗与远方”——我深深地为之感动,并感觉在那一刻,自己心里的某个地方,至少在某个瞬间,各种红尘功利的污垢,突然被一只无形的大扫帚一扫而空。因着这个瞬间,我也在自己的生命中,于刹那间感受到了一种“诗与远方”的感觉——虽然无比短暂,但如惊鸿一瞥,永远难忘。

我于是看到了真正的希望——在自己生命中拓展出一片“诗与远方”之领地的希望。谁说“诗与远方”只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我清晰地知道,它是可以实现的“生命理想”——这理想的蓝图在我的心里非常地清晰,它甚至在某些瞬间真实地闪现过。所以,从此我不会再到自己的生命之外去寻找“诗与远方”,而是会一直向着自己的内在追寻。我无比坚定地相信,在我的生命深处,定然有一个“诗与远方”的领地——在另一些文章中,我也把它称为“自性桃源”,只要我一直去寻找它,去开拓它,去培养它,它就一定会呈现在我的生命里——就像大冰老师一样。

借此机会,向大冰老师献上我崇高的敬意!同时祝愿所有希望寻找“诗与远方”的生命,皆能得偿所愿。愿“诗与远方”的生命之花,在所有读到本文的朋友们的心中绽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