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一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坚持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一开始看到这句话,我们都热血沸腾,决定要坚持和拼搏。但,坚持和拼搏的背后,是不假思索的蛮干?还是实实在在的思考?这样的口号可以鼓舞人心,偶尔喊喊是可以的,但要明白,它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如果努力是不假思索的努力,那又怎么对得起付出的汗水呢?我们都需要努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必须要追求“有效的努力”。
什么是“有效的努力”?我想先分享一个故事。有一天,小A问小B:怎么样把大象放进冰箱里呢?小B说:第一步,打开冰箱;第二步,把大象放进去;第三步,关上冰箱门。小A一听,如获珍宝,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觉,于是熬夜作计划:哪一天开冰箱门?哪一天抓大象?第二天一大早,小A就跑到草原上,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晃荡了半天,结果,连个大象的影子都没看到。于是小A垂头丧气地回家,放弃了把大象放进冰箱的想法。
我第一次看见这个故事,觉得这故事也太小儿科了,傻不拉几的。但细细一想,我们有多少时候,也和小A一样,行动起来简单粗暴。实际上我们只是照搬别人的方法,却没有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更细致的思考。你说小A努力了吗?他当然努力了,他尝试着去草原找了找大象,但有结果吗?没结果,所以他做的是无效努力。对小A来说,有效的努力应该是:在听到B的建议后,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更细致的思考:比如怎么抓大象?用什么工具运过来?冰箱尺寸要多少?费用来源在哪儿?
很多发奋努力的宝贝,下了课从来不敢休息,晚上抱着一摞书回家,周末不和同学聚会,稍微休息一下就觉得心有不安,连吃饭的速度都加快了。这种努力的样子,感动老师、感动家长,也感动了自己,可成绩却一直不见起色。有个同学考试考差了,很郁闷,跟我说:为什么我每天12点才睡觉,结果还是考不好。当我问她:你这次考试试卷分析过了吗?你知道自己的学习存在哪些问题吗?你觉得努力就是每晚12点才睡觉吗?结果一问三不知。最后这位她跟我说:其实我的学习效率很低,每次学习都没法投入,总是走神开小差。我就问她:那,你知道你为什么要做那些练习吗?结果她也不知道,只知道数学不好,就买了一些数学习题来练习。
这样漫无目的的努力,确实很难有效果。我曾经也踩过一样的坑。比如,为了写好语文作文,暑假里我每天早起看两小时的名著,但我发现这方法根本不适合我。实际上,我只要好好研究高分作文,把它背下来,作文提分就会很快;再比如,我的英语成绩不太好,尤其是完形填空。于是我买了很多完型填空的练习,花了很多时间在这上面,最终才提了两三分。而最后我发现,阅读理解才是最拉分、也最容易提分的地方。
我相信,很多宝贝都和曾经的我一样:踏实认真,不偷懒,更不吝啬自己的努力。但在努力行动前,却常常忘了先静下来想想“我该如何努力”。有时,找对努力的方向,比努力本身更重要。学习,必须带着目的学;做题,也要有针对性地训练,才最有可能出效果。所谓“认真听课、减少娱乐时间”这些都只是努力的战术问题,而“想清楚如何努力”是战略问题。亲爱的,千万不要用你战术上的努力,掩盖了你战略上的懒惰!
我们一定都希望努力是有效果的,那,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陷入了假努力的怪圈呢?如果你去问一个假努力的人:考试考差了怎么办?她可能会回答你说:没关系,努力过就好了,至少不留遗憾。然后继续刷题。
这样的努力,只是自我安慰罢了。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想用忙碌来“自我保护”,你看,我已经很忙很努力了,别人没办法指责我,我更不忍责怪自己。有多少人是用忙碌来回避自己内心的焦虑?!他们最怕不是努力,而是作出独立思考后的努力。“因为一旦思考,就有可能发现自己的错误,需要重新再开始努力。这是一件比努力更焦虑更痛苦的事情。一边是拼命努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另一边是绞尽脑汁反思自己的问题。显然,前者让人迷恋,而后者是痛苦的。
执着于假勤奋的人,都特别舍不得那份虚幻的“充实和忙碌”;而反思自己的问题,无疑是一个高难度动作。因为反思,意味着我们要虚心接受自己的错误,并且要挑选出自己不擅长的部分加以攻克。这,真的需要巨大的勇气。很多宝贝努力后没效果,首先想到的都是,为什么我花了这么多时间,却没用?这种简单粗暴的问法,本身就暴露了思考的懒惰。真正有效努力了的人,面对不理想的结果,不会只是简单粗暴得说,我花了多少时间,而是会思考得更多:比如这段时间,我的努力重点在哪里?我背诵单词的策略需要改变吗?我在语文的阅读理解花了时间,这次有进步吗?接下来,我需要保留哪些好的经验方法,再尝试哪些新策略?
说了这么一大堆,其实早有一位伟人,在2000年前就告诉他的弟子“努力”的本质是什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想,你们一定比我更知道如何翻译这句话。亲爱的,请把孔老夫子的这句话在心里默念几遍,最后希望你的努力 不掺水分 如假包换!
作者:小莫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