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经常会听到一些老师感叹,某些读书时成绩中等的同学步入社会后却混得很不错,这是因为老师不知道除了成绩这方面,其他的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某个技能上(或者说某个维度上)死磕,确实是一个策略,也不一定是不好的策略,只是在单一技能或维度上的竞争必定是非常激烈的。那么,为什么不想想有没有什么别的策略呢?
借用几何术语的话,就很容易理解了:
1. 单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长度;
2. 两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面积;
3. 三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体积。
而实际上生活有很多维度,每个人也都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更不是一根线。
在任何一个单一的维度上,“第一”只有一个,只有少数人“名列前茅”,剩下的绝大多数都是“落后”,然而有时候即便你当了第一又怎么样呢?
拿奥运冠军来说吧,从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国人关注奥运会已经有30多年了,当年的金牌得主们,今天人们还记得多少呢?
李宁、郎平、李玉伟、曾国强、陈伟强、周继红、栾菊杰、许海峰……
大家当然都知道李宁和郎平,剩下的呢?为什么最终李宁和郎平看起来(事实上也可能是)更成功呢?结合我们讨论的角度来解释:
他们两个都是在自己曾经做得最好的维度之外,另外开拓了一个甚至多个维度。
比如背英语单词,多数人都只是看着背,而少数人则是边看、边写、边说的背,三个维度的刺激相比一个维度,效果自不必说,一定是比在那看着背的好得多。
套用刚刚的几何术语,在一个维度上,即便你已经是100分;在两个维度上,哪怕各自都是有50分,面积已经是2500了;若是三个维度各自都是50分呢?结果是125000……这些数字只是作为一个参照,但已经足够说明事实。
优秀的人一般都有这样一个特点:
对新知识保持开放的态度。
学习一项新的技能,就是在开拓一个新的维度,说不定它在某一时刻就能让你的成绩翻倍。
我们应该把自己看成一个“团队”,学习了编程就多了一个工程师,学习了演讲就多了一个市场部经理,学习了概率统计就多了一个数据分析师,多开拓一个维度就多增加一个成员,相互才能有更多的组合,进而才能有更多的可能。
事实上:
个人的成长就是各种能力“团队合作”的成果。
然而这一切还需要一个基本的前提:
你必须在一个领域相当突出。
凡事都有成本,在一个领域里相当突出就是你的基础成本。大家应该都听过“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有个好身体就是你的基础成本,只有这个基础扎实了你才能去工作,去玩耍,去折腾……
Google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搜索是其最初做得最好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上它已经做到了第一,随之而来的是丰厚的回报,也使之有能力去开拓了其他多个维度,后来的地图、Android、人工智能以及其他互联网业务、硬件产品业务、虚拟现实业务、其他投资业务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跨界”是这几年才流行开来的词汇。事实上,每一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
“斜杠青年”便是如此,他们除了本职工作的技能相当突出,往往还具备多项跨界技能。由于网络的发达,社会进步的加快,可以预见,以后从事多重职业的人将会越来越多,面对竞争,这些人的机会怎么可能会少?
其实不论是单维度的死磕,还是多维度的拓展,我们的目的都是希望最终能够得到一个“最高分”。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现有情况,规划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路径。
如果暂时没有租后突出的维度,那就好好打磨自己的技能;如果已经在某一维度足够优秀,必要沉浸于已有的成绩中,不妨换个维度去突破一下自己的局限。
处处平庸肯定是不行的,不求处处突出,但起码要在一个甚至多个维度上处于一个相当优异的位置,这样的时候,多维的意义就开始几何级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