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化、诗化的倾向。萧红的小说并无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一波三折的情节叙述,结构散漫,体现散文化特征,并且小说里更多的是对平日里琐碎的生活片段极富感情而又隐忍克制的书写,细腻的情感倾注于字里行间,在淡化故事性的同时营造出诗一般的意境,而这意境又往往是弥散着荒凉的意味的。如《呼兰河传》第四章,几乎每一小节开头便是一句——“我家是荒凉的”,看似连篇累牍地重复,仿若彰显着语言之匮乏,但实则利用不断的重复,反复强调奠定全文荒凉的色调,语言有着诗一般的特色。
《黄金年代》汤唯饰演的萧红
荒凉意象的使用。《生死场》里待宰的老马,生产的女人,《商市街》里流浪的穷人娼妓,陌生的欧罗巴旅馆,《小城三月》里一逝而过的春天,坟头的草籽,《呼兰河传》里淹死人的大水坑,发紫的瘟猪肉,蒿草横生的后院等等具有荒凉感意象的使用,共同构成了其作品中荒凉感的展现。
同样是《黄金年代》中的萧红
儿童视角,语言陌生化。 萧红常常在作品里采用儿童视角作为叙述视角,远离事件的中心,只以孩童的眼光看待,对发生着的一切不置可否无力干预,只是淡淡地看着,静静地叙述着,让深炙的情感凝结于平淡的叙述中,与事件中心产生一定距离感,并且对事件的叙写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多牵扯及回忆,而这距离感与回忆色彩正是荒凉意蕴的生成的条件之一。除去视角,语言的陌生化倾向在萧红作品里也有体现,如《呼兰河传》“小狗冻得夜夜的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门了。”把寒冷的冰冻与火烧联系在一起,对风雪夜的描述就像头一次见着似的,陌生化的比喻和陌生化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象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