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我们点赞的人,就必会有挖苦嘲讽欺负我们之人。在赞美我们的人的行列中,那些阿谀奉承或是随波逐流的不是出自真心的人与挖苦我们的人,其实是这种行为或是带给人的心理不爽度是一样的。
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的手下人才济济,长孙无忌和欧阳询便是其中的“人才”——欧阳询,一代书法大家,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所撰的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的相关理论及书籍,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长孙无忌做宰相三十多年,还是皇室之人,有文武之才,是唐初有名的政治家。据说,欧阳询瘦骨嶙嶙,面相丑陋;而长孙无忌十分肥胖。有一次在宴上,长孙无忌作诗挖苦欧阳询:“耸膊成山字,埋肩畏出头,谁言麟阁上,画此一猕猴。”欧阳询当即回敬他一首,说道:“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只缘心混混,所以面团团。”在公开的场合,长孙无忌挖苦欧阳询长得像个猕猴,欧阳询当然会不高兴,他只好用更加粗俗的诗回应长孙无忌。为避免激化矛盾,当时唐太宗把皇后拿出来压了压气上心头的欧阳询,算是把事情解决了。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是的,直接怼回去,这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可是这样做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举个自身的例子——
单位的某个同事拿着登记表走到正在忙的我跟前,直接开口道:“喂,交团费呀!”
我放下手上的工作,正准备拿出包包取钱,她又补上了一句,“好心你入党啦,整个办公室得你一个团员!”(这句话翻译成普通话是,你行行好,赶快入党,办公室只有你一个团员。)
最后的结果是,我直接怼回去,具体说了什么话,我已经忘了,后来我们的关系一直不好。这种状况之后,我有点庆幸,我们两个的工作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但是同一个办公室,抬头不见低头不见,总是特别别扭,于我自己是十分压抑的存在。
我们会在不经意间和别人的交往中听到别人所谓的开玩笑式的挖苦,也有可能是对方不觉察的情况下自然而来的一句话,但,无论何种状况下,这些话听在我们的耳里确实让我们的心不舒服。
事实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挖苦,直接回击是不太明智的做法。如果长孙无忌和欧阳询之间没有唐太宗做了一回“调解”,会是怎样的局面?如果当时我直接把团费交给了那个同事,或许我们还能说说笑笑。
再举一个别人的经历:
A三十岁左右,平常都喜欢穿民族风的衣服,她自己很喜欢穿着也很适合很舒服自在,我们也认为很好看,看到她整个人的状态十分自信。结果去了一个洗手间回来,A告诉我们说,某人跟她讲这衣服是那些东北大妈穿的。A没有当场发飙,只是笑着走了,回来就跟我们宣泄着她的不爽。
A是一个看似大大咧咧的人,却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所以她的处理方式较我而言是更加正确的。如果那个被挖苦的人是我,我想我会先耷拉下脸,然后找话塞回去堵住她的嘴。
随着经历的增长,也算是经一事长一智,经验慢慢地积累,会发现,别人的挖苦也不过是一件身外事,重要的是我们该怎么去做我们自己。或许别人挖苦我们,是因为他们羡慕呢,或许我们有他们无法匹及的能力和高度。
在别人挖苦我们的时候,忍过那几秒那几分钟的时间,接下来的局面就不会变得那么糟糕了。
在别人挖苦我们的时候,笑着走开,过了那个时间点,我们就能当没事情发生过,也或许那个人会知道自己说错话。
别人挖苦我们,会让我们自己那么得不爽,所以请不要成为那个挖苦别人的人。
只要努力一点点,我们就可以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