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宏杰老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
作者在世界坐标下,从地理特征和文明冲突等多个方面演绎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线条清晰地划出了中国历史的五条大脉络,从上古时期讲到全球化,涉及社会、变法、官制、人口、殖民、外交等好多方面,有很多总结开拓了我的认知。
第一条脉络是,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地理特点。世界上其他几大古文明,中东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交流很多,因为它们中间有一个地中海,如同内湖一样,把它们连接在了一起。在世界古文明中,只有中国与其他文明的隔绝程度是最高的。中国的西南面和西面,是一系列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是沙漠和大草原。而中国人还嫌这种隔绝程度不够,后来在北边又筑起了一道万里长城,以加强与外部世界的隔绝程度。
第二条脉络:中华文明是一个非常早熟的文明。农业文明在黄河中下游出现后,发展得非常快。在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基础上,中国的政治文明也迅速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实行分封制的国家,中国建立的层层分封的“封建制度”,不但时间上比欧洲早了一两千年,而且在形式上也比欧洲更整饬有序。
中国文明的早熟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中国文明后来的稳定,也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优越。在文明基本成熟之后,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周边民族文化上的普遍落后使中国早期文明遇到的挑战很小,从而使它丧失了探索农业文明以外其他文明形式的动力,也丧失了自我剧烈变革的压力。
第三条脉络:两头变化剧烈,中间不断循环。中国历史上有两次重大突变:周秦之变和卷入全球化之变。周秦之变,说白了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个变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根本的一次变化。在周秦之变和全球化之变当中的两千多年,则是我们都熟知的王朝兴替时期。也就是说,一个王朝建立一二百年后,就会“官逼民反”,出现农民起义,不久被另一个新兴王朝取代,如此循环不已。
第四条脉络是,在一头一尾两次巨变中间,中国政治和社会一方面不停地循环,另一方面却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演进。皇与臣权的循环,为防范臣权,不断重新建立新班子。在这两千多年的循环中,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政治技术的不断演进,总趋势是皇权越来越重,臣权越来越轻,直至皇权可以完全取代臣权。
过度汲取和没有福利保障,是中国社会循环性崩溃的主要原因。欧洲没有“官逼民反”这一现象,是因为“中世纪农奴的基本权利受到保护”“上一层有义务向下一层提供免遭人身和财产侵害的保 障”“欧洲教会慈善活动的作用”“农奴与庄园主发生冲突,有申诉妥协的空间”等。
第五条脉络是,边疆与中央的关系问题。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新兴政权,都是起自边疆地区。对夏人来说,商人是边缘民族,是东夷。对商人来说,周人也是边缘民族,是西夷。周人的先祖很可能是北方的狄人;秦人也是西边的蛮夷之国,受草原文化影响极深。
这种边缘与中央的关系,到了汉代以后,还产生了一个固定的模式,那就是几乎都是起自东北的少数民族占据半壁江山,或者一统天下。占据半壁江山的是鲜卑的北魏、契丹的辽朝和女真的金朝,一统天下的是蒙古的元朝和满洲的清朝,他们都曾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
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根本区别:
中国人的庙供的是祖先,其他文明的庙供的是神。
中国被迫进入世界化后,影响也是双面的。历史教科书说,“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使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民族危机愈益深重”。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曲线,也恰恰从甲午战争之后开始迅速上扬的。
因为《马关条约》允许开放中国市场,外国人可以在中国投资,直接设立企业。为了抵御外资,清政府不得不宣布“一切仿照西例”,鼓励民族资本发展,许多领域被迫不再由官办企业垄断,而是向民间资本开放。1898年,清廷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首次承认了民营企业的合法性。1904年又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司法——《公司律》。民族企业普遍引入西方企业管理方法,实行了董事会制和监事会制,与官办企业相比发生质的变化,促进了近代工商业迅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