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云来集菩萨摩诃萨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荆溪曰:「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自利利他在此而已。此乃宗师临终,以此三观之道示于后昆,以为心要也。
夫三观者,智者禀之于南岳,南岳传之于北齐,北齐承之于龙树,故曰:「文师用心,一依《释论》。」若究其根源,非唯始自龙树而已。故《义例》云:「况复三观本宗《璎珞》,补处大士金口亲承。」信知本自于大觉世尊也。
然三观所出,或云《璎珞》、或云《大品》、或云《智论》、或云《中论》,的指若何?
曰:三观之法,其文出《璎珞》、《大品》,义旨归于《法华》圆顿,传之于诸祖,赞之于龙树,广之于天台。故《四念处》云:「若论数整足,须依《璎珞》;若扶三观次第,须依《大品》。」《璎珞经》云:「从假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平等观,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
观出于《大品》者,经云:「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当学般若;欲以道种慧具足一切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当学般若。」欲以道慧(空),欲以道种慧(假),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中),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惑尽智显)。准此二经皆明三观,故云「本宗《璎珞》」,又云「以《大品》为观法」也。
言「义旨归于《法华》圆顿」者,以由开权显实,诸教咸会,无非一心三观故也。《义例》云:「以《法华》为宗骨。」是此之谓乎?
「传之于诸祖」者,迦叶已下所传即此道也。
言「赞之于龙树」者,《大品》既有「三智」之文,经文似如次第,《智论》释此,取意言之,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三智既在一心,智由观成,非一心三观,何能成于一心三智?故智既在,以智显观,亦见三观一心也。「以《智论》为指南」,其在兹乎!但《中论》直明三观,不说一心,故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此文虽傍通诸教,义正归圆。何者?既云「即空」,又云「亦名假名」等,显秪于一法,便是有三,岂非圆义耶?但不显说一心,故更用「三智实在一心」之文,显乎三观亦一心也。是知「赞之于龙树」,其义明矣。
既部通诸教,祖师释义,不妨随文用与,故云:「若四句对教,自是别途。」
或者疑曰:未审北齐正依何文耶?为《智论》耶?为《中论》耶?若云中观,《止观》那云「文师用心,一依《释论》」?若云《释论》,且今家正是宗于《中论》观法,岂是《释论》耶?
今谓北齐宗于《中论》四句观法,复以《智论》「三智实在一心」之文显之,成乎一心三观也。《止观》及荆溪但云《释论》、《智论》者,以由《中论》之中略出,故总言《智论》等也。《辅行》云:「《付法传》云:『龙树造《大无畏论》,有十万偈。《中论》从彼略出大纲,有五百偈。』」今藏中青目注者是也。
疑曰:灵山会上,法付迦叶。《中论》观法自属于《般若》,尽传之于龙树。若尔,则迦叶已下,龙树之前所传非三观耶?
曰:《般若》虽付,未之受也,至乎《法华》,方能信解。《般若》虽说,犹未发挥,至乎龙树,方赞述之。龙树乃灭后判教者,非以《法华》之意,显乎《般若》之文,乃明一心三观。当知灵山根利,不必委明。例如性、相二空,经中但说一句而已,开四句者,为钝根故,故云「《中论》观法,但被末代钝根」是也。灵山虽不委明,机缘不妨领会,以由昔曾说故。灭后,诸祖既有典型,更相授,故云「传之于诸祖」也。
若据灵山会上,但佛之知见,迦叶传之,何以具三观之义耶?
曰:佛之知见,莫非三谛佛性。既以此法点示众生,欲入此道,莫非以观照之,以照此故,即名三观。是知灵山虽不委明,义亦具矣。故迦叶所传,传之诸祖,但龙树释经委明之也,非已前诸祖不传此道矣。
言「广之于天台」者,《摩诃止观》莫不广明三观之法也。
疑曰:《璎珞》三观似如次第,何以今家以此次第之法而为所传?
曰:圆顿之法,别无其体,即指次第为不次第,况复《璎珞》次第文后亦有三观法界之说,岂非圆意乎?当以意会,不以文拘。既部在《方等》,尊极唯圆,据胜为论,即圆三观也。故知一家所传三观之道,出自于佛经,传于诸祖,赞之于龙树,广之于天台也。
疑者曰:若谓天台所传亦三观者,且《摩诃止观》正明观法不思议境,于修德境中明于修相,祖述龙树,但说性相空观而已,何以见得具于三观耶?
曰:天台所说三观秪恐得空,诸法既空,当处宛然,不一不异,即具三观。所以修德境中虽但明空,即具三也。故《止观》于三境之后结成三观,意显此矣。例如《法华三昧仪》中明于观法,但四句亦秪明空便具三观,何以故见得具三耶?如四明云:「《法华三昧仪》中略明三观,即有九种证相。」斯为明据。是知一家所明观法亦不出于三观也。
大哉!此道真复性还源之要术者也。虽众生皆有佛之知见,若不以此道照之,何由开悟?但不得意者,指为文字之学,谓非穷理尽性之道。哀哉!
怡山发愿文
归命十方调御师,演扬清净微妙法;三乘四果解脱僧,愿赐慈悲哀摄受
弟子某甲(称自己名)。自违真性,枉入迷流。随生死以飘沉,逐色声而贪染。十缠十使,积成有漏之因;六根六尘,妄作无边之罪。迷沦苦海,深溺邪途。著我躭人,举枉措直。累生业障,一切愆尤。仰三宝以慈悲,沥一心而忏悔。
所愿:
能仁拯拔,善友提携。出烦恼之深渊,到菩提之彼岸。
此世福基命位,各愿昌隆;来生智种灵苗,同希增秀。生逢中国,长遇明师。正信出家,童真入道。六根通利,三业纯和。不染世缘,常修梵行。执持禁戒,尘业不侵。严护威仪,蜎飞无损。不逢八难,不缺四缘。般若智以现前,菩提心而不退。修习正法,了悟大乘。开六度之行门,越三祇之劫海。建法幢於处处,破疑网於重重。降伏众魔,绍隆三宝。承事十方诸佛,无有疲劳;修学一切法门,悉皆通达。广作福慧,普利尘沙。得六种之神通,圆一生之佛果。
然后:不舍法界,遍入尘劳。等观音之慈心,行普贤之愿海。他方此界,逐类随形。应现色身,演扬妙法。泥犁苦趣,饿鬼道中,或放大光明,或现诸神变。其有见我相,乃至闻我名,皆发菩提心,永出轮回苦。火镬冰河之地,变作香林;饮铜食铁之徒,化生净土。披毛戴角,负债含怨,尽罢辛酸,咸霑利乐。疾疫世而现为药草,救疗沉疴;饥馑时而化作稻粱,济诸贫馁。但有利益,无不兴崇。
次期累世冤亲,现存眷属,出四生之汨没,舍万劫之爱缠。等与众生,齐成佛道。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
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我今大皈依,忏悔三业罪;
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
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
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见闻皆精进,同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无边烦恼断,无量法门修;
誓愿度众生,总愿成佛道。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