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母亲的意见、
亮子先后来晓芬家几次才取走了他要的课本。
开始是因为学校工作的原因,晓芬没回来,课本没准备好,最后一次他从晓芬母亲的手里拿走了课本。
这个年轻人反复到家里来,引起了晓芬母亲的关注,她当时不便问,但心里忍不住琢磨。
小伙个子高,五官也周正,来借书,那指定爱学习,看来与晓芬现在仍有联系。
他是女儿的同学? 是一块插队的知青? 母亲觉得他配晓芬还不错,来做我家的女婿,可以!
听晓芬说,招工时男生都返城了,但多数人都招到外地,留在延安的人不多,他能来家,那就是留在了延安。
、、、、、、
这个周日,晓芬回来了,母亲告诉晓芬说,那个取书的小伙来了几次,把你准备的书取走了。
母亲又提说起晓芬对象一事,晓芬就把电力局的“陆宏强”,还有建行那个毛遂自荐的“假援朝”,逐一给母亲作了汇报。
母亲从晓芬的口气中就听出了女儿提说的这两个茬,她本人并不乐意。
于是就笑盈盈地说:“来取书的那个小伙,是你同学吗?他返城到哪个单位了?我看他不错,你觉得呢?”
晓芬说:“他不是我同学,是我们队的回乡青年,他仍留在队上。”
母亲一听顿时不啃声了,眼神中露出失望,脸上的笑容明显得收拢。
这变化,虽微妙,晓芬却察觉到了。
母亲马上说:“回乡的?那不行!”
晓芬反问:“咋了不行?那个小伙叫刘子亮,我看他还是喜欢我呢。”
母亲提高了说话的声调:“农村人?那不行!你爸就是农村的,我当年不是因为家里成份不好,影响到找对象,咋会嫁给你爸?”
晓芬很是惊讶;“我爸咋啦?他对你不好吗?”
“你爸对我当然好啦!可你爸家那伙农村亲戚,不知给咱家添了多少麻烦,他们给咱家出得难题,你费了许多难,给他们办了,他们觉得理所当然,是应该的,这个刚消停了,下一个就又来了,”
“遇上难办的事,咱办不了,他们根本不理解,总之,稍不小心就得罪了,说的话难听得你都受不了。”
“你记好了,农村的,不能考虑,我觉得你刚才说的电力局的小伙就不错,你提说的几点我觉得根本就站不住脚。”
“妈!怎么就站不住脚了?”
“糖的事,就是不能提前拿出来,李老师买糖明显是托词,她是给你二人单独相处创造条件,若提前把糖掏出来,不就是给李老师脱身使了个绊子?这正是说明他脑子够数。”
“你说他不吭声,人家与不相识的女孩相亲,初次见面,紧张点,不正常吗?头次与你见面,就花里胡哨,说东说西,你喜欢那样的人吗?”
“给你写了两封信,怎么就不好了?你是老师会写,有人恐怕连一篇都写不出来,他能写两篇,显然人家相中了你!”
母亲的话,听起来头头是道,她连珠炮似的言词,噎得晓芬一时还回不上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