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做插电的灯还是做自发光的太阳?

你认为的自由是什么呢?

是敢说、敢想、敢做?

一个人自由自在的单身生活吗?

是无欲无求的看待世界的态度呢?

亦或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每个人对自由都很向往,但往往很多人,包括我也很难完全拥有自由,享受完全的自由?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处处有关联的社会。

我们存在于社会,必有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两点。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

 

图1-02

我们是如何追寻自由和束缚自由?

孩提时代,我们在父母的守护下生活,即使不怎么劳动也可以生存,但那时的我们,并不自由。到了“自立”之时,不能继续依赖父母而必须争取精神性的自立这一点自不必说,即使在社会意义上也要自立,必须从事某些工作,但我们可以获得一点自由,选择自己喜欢东西,安排自己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你越自立,且与社会越和谐,你获得的自由机会越多。

自由的本质就是货币吗?坦率地说,所带来的东西的本质的话,那或许就是自由。这大概也可以被称为名言。金钱能够得到自由。而且,那种自由一定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因为事实上,衣食住行的一切都是由金钱来支撑。虽然于此,但是否只要由巨额财富,人就能够获得自由呢?我认为不是,也相信不是。我认为人的价值、人的幸福不是可以用金钱买到的东西。

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朋友关系。当然,也会与某人结成恋爱关系神还有可能发展到结婚。如果那样的话,就会产生夫妻关系,一旦有了孩子还会出现亲子关系;阿德勒把这些过程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这三大课题。所以自由又是能够平衡“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三大课题。让人人都能成为我的伙伴。

需要羁绊吗?

我们其实都挣扎般地活在各种各样羁绊之中——不得不和讨厌的人交往,不得不忍受上司地嘴脸,不得不参加会议、不得不社交、不得不坚强、不得不假装。请您想象一下,如果能够从繁琐地人际关系中那个解放出来的话,那会多么轻松啊!但是获得自由时需要代价的,而且这个代价必须得心甘情愿付出,才会让你真正获得自由。

恋人间的对话

甲:我真的很喜欢你,我想什么事情都和你分享,时时刻刻在你身边

乙:可是你这样让我透不过气

甲:为什么?有这么样一个人爱着你不好吗?难道你不爱我了?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或者有过这样的一份感情纠葛,无论你是甲还是乙,一旦有一方受不了乙方的羁绊,并且在这份感情中没有得到回应,你就会失落、焦虑,为什么他不能理解我对他的爱呢?

我们真的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吗?我们谁都不想自己的生活或者情感被另一个人干涉,对吗?当别人干涉了你的“课题”就会生气,愤怒、反抗。

再换个角度问自己:那你会介意别人的“批评”或者“指责”吗?


我来说说我读高中的亲身经历:

我读大一(19岁)我妈还打我,也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引起,一次在她刚吃完饭闲暇时间磕着瓜子开始说:

你看看你,每天穿的黑不溜秋哪像个女孩!

我就喜欢这样穿!

你看别人女孩子都有女孩子样子,你一点都不像老子,这么不讲究,不晓得像哪个?

我喜欢穿什么就穿什么,你把你自己管好就行。

你要飞天,你不要我管要谁管?

。。。。。。。

我妈就开始动手。本属于自己穿衣服的“课题”,被妈妈干涉,我会生气,愤怒、反抗。所以这和恋人给我们的“羁绊”一样。

被干涉会让我们不自由,不被干涉会让我们更自由。

当时的我多希望妈妈能够学包容、尊重我,但现在,我发现这样认为是错误的。一旦我希望我要求别人为你做什么事,你也在同样干涉别人的“课题”。

之后的很多年,我们为人父母,课题分离也让我用在亲子关系尽量避免过多去干涉孩子课题,龙应台《目送》有这样一段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这才是最好的亲子关系,不必追,慢慢来。

面对孩子的课题,要多给孩子时间去做,孩子不吃饭,不饿,不睡觉,可以给他提醒,但尽量不强求、哄骗、威胁、恐吓甚至打骂他们,因为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每个阶段的课题需要他们自己去安排完成,你只用做到暗中观察,在他们需要寻求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助其一臂之力,其他的事让他们慢慢消化,练习、完成。而我们的精力应该静下心来修炼自己,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课题,让自己身材保持纤细可以是你的课题,让自己努力学习也可以是你的课题,让自己多赚钱是,这种课题如果能让你充实和快乐,我相信孩子也能看到感受到。



最近我在小红书上刷到武大老师陈铭的一段视频

我打出来分享给大家:

“一个人给自己的价值0-100打分的话,有的人会打的比较高80-90,有的人对自己打分比较低,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低自尊者和高自尊者,在与一个陌生人交往时,高自尊者会去考虑你有没有资格当我的朋友,低自尊者不会去拒绝任何事情,他的想法是只要你把我当朋友,我就会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低自尊者,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很低,他看社会也是仰视。高低自尊者的本质是一种人格落点核心区别在哪里,是判断自己的价值是依附在周边存在的,还是依附于自己存在的。”

首先不去评价哪种人格好,哪种人格不好,我们更需要清楚的是这种人格是如何形成?

我相信小时候,父母常说语录:别人家的孩子***很听话很聪明、你把作业写完就奖励你、如果再被老师请到学校你就等着吃竹条炒肉、老子什么生了你这个孽障,有的甚至动手,辱骂。

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地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

在挫折、批评教育之下会形成低自尊者人格,在不被干涉自由独立的生活方式形成高自尊人格。


我把我的课题/干涉/自尊三个元素做了一个简单逻辑梳理。





从这个逻辑表可以看出,如果长期被别人干涉,就会出现低自尊人格,因为在你情感诉求里充满的都是对外界的不和谐,你的课题不停被打扰干涉,是没办法获得自由。所以要摆脱别人对你的干涉,就是你自己需要用各种方法切断干涉途径。比如远离、躲避、直接纠正。


高晓松曾经说过一句话:“原来我以为四十不惑,没到四十岁的时候,老觉得四十不惑意思就是说,你就都明白了,什么都懂了。其实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才发现,四十不惑的意思是说,到了年纪你不明白的事,你就不想明白了。”这段话是高晓松对自我课题的一种升华,所以人活在世,能把自己活明白就很不错了,更别说去干涉别人的课题。我不知道看到这篇文章的小伙伴能不能受启发,无论是恋人、长辈、孩子、或者同事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因于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地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我们自己如果做到不去干涉别人,我相信这也是在传达一个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带来地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无论妈妈怎么蛮不讲理地乱发脾气,还是发出各种“羁绊”的恋人、或者是现在看起来还很弱小的孩子,那都不是“我”的课题。没必要去讨好,也没必要委曲求全,我应该做地就是诚实面对自己地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我的建议就是这样,首先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地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地课题。

请别做一个插电的灯,而是自己会发光的太阳。

不受他人褒贬的影响,坚持传递这份不干涉的正能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