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使,望故乡》
天使望向故乡,大抵是因为那个故乡回不去,只能远望(好长的一本书)。
闭塞小镇大概有杀人的能力,从内而外、钝刀割肉一样。不知道甘家老爹一辈子跟酒过不去是不是也因为下意识地想在这种生活上凿几个窟窿,虽然他本身也是这种生活的“凶器”的一部分,一个“失落的灵魂”(这个故事里有好多这样的灵魂)。
甘家的小儿子尤金,沃尔夫本人的化身(应该是?),他的头脑心肝仿佛一刻不歇着,潮水一样的、有点意识流的感慨、激动、迷惑和狂喜经常瞬间淹没他,迸发的力量堪比垂死之人对最后一点生机的紧握不放。“我没有处身于那些城市之中。我已经走尽百万条街道,走得像一只疲倦的山羊一样声嘶力竭,可是所到之处还是没有找到我生活过的城市,没有找到我进出过的门户,也没有找到我站立过的地方。”
2. The Woman in the Window
这是一本很“眼熟”的书。从风格上(包括封面设计)会让人立刻想到Gone Girl和《火车上的女孩》——水平更接近后者,从故事情节上除了有前面这两本的元素之外,还能看到《后窗》《空中危机》《在我入睡前》这类反转又反转的惊悚悬疑小说/电影的影子(我国读者大概还能看出一点《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但这并不是说这书不好,只是对于看惯了这类设定的人来说,可能比较容易猜到结局。从个人喜好角度,我觉得作者从文笔到节奏的把握,都比《大小谎言》那位出色。
故事是以女主人公第一人称视角讲述的:一个有广场恐惧症(十个月没有出过家门)、经历过某种严重创伤(前期只每次透露一点点)、药物酒精成瘾、与丈夫女儿分隔两地、独自(除了一只猫和地下室的一名租客之外)住在纽约一栋四层楼的别墅里的女人——意思就是说,面对警察的时候,她看起来不像是很可靠的目击证人。她与外界的接触(除了每周上门一次的心理医生和复健导师之外)基本局限于每天透过她的尼康镜头扫视对面楼里的各种住户,直到(果不其然地)她看到了不该看的……
3. Open Secret
MI5前任,也是首位女部长的自传,没有预期中有意思。
作者从儿时写起,一路回忆了儿童时代(二战时期)全家在炮火里的辗转、五六七十年代职场对女性的偏见、随夫驻扎海外时的一些有趣见闻、“误打误撞”进入情报机关的经历、MI5管理风格的变迁等等过程。作者有英国人常见的那种sarcasm,一些小处的吐槽应该是全书的亮点。譬如写到以财政部为首的委员会对MI5在应对临时IRA的开销问题吹毛求疵,作者表示“I came away wondering ruefully why I had put so much effort into stopping them all getting blown up.”书中对勒卡雷、007、是,首相等等内容的提及也很能让人会心一笑。
在尾声里作者提到了这本书成稿时情报和政府机关对泄密问题的担忧,于是初稿经历了无数审查和修改,不知道这和书里写到作者打破女性只能担任“助理”的惯例,职位逐步提升之后,内容也变得无趣起来的原因——有时候简直觉得在看政府工作报告或者企业年报……
4.《24个比利》
觉得这本书名声在外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猎奇性。
全书大概是案发——回溯——治疗过程这样三部分,可以看到多重人格患者混乱又不可思议的日常,以及外因对病症造成的影响。相较之下,在医疗系统和媒体高度关注之下让比利融合了一部分的人格又趋分裂的那一段似乎更有现实意义?
那期间比利的一个无名人格如此表示:
“醒着或者没出现的时候,我好像是脸朝下趴在一块无边无际的玻璃上,透过玻璃可以看到遥远的彼岸,那儿宛如星光闪耀的外层空间。那里还有一个圆形的光圈,就在我的眼前。我们中的几个人就躺在光圈旁边的棺材里,但棺材没有盖上,因为他们还没有死。他们在沉睡,似乎是在等待着什么。光圈旁边还有几个空的棺材,因为有人尚未到来。戴维和几个年龄小的孩子对生命还抱有一线希望,但年纪大的已经绝望了。”“那是什么地方?”我追问。“戴维给它取了个名字,”他继续说,“因为那是他创造的,他将其称为‘死亡之地(the Dying Place)’。”
5.《不然你搬去火星啊》
大概是伊坂幸太郎对强权和人性本质的又一次不惮恶意的遐想?
故事的前大半对于以“和平”为名的某机构的行径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番,外加在举报制和公开处刑又成为管理手段的一部分时,人性丑恶面会怎样像火花一样迸发出来。某些时候有点让人想到《百年法》。“升米恩斗米仇”、“英雄救人‘义务’的边界在哪里”之类的问题也简单探讨了一下。
解谜成分相当没有弯弯绕了,不用当成推理看,算是个畅想了一下“黑暗面”的轻小说吧。
6.《家鸭与野鸭的投币式寄物柜》
又是伊坂的那种小温暖小伤感外带点不循规的小意外。
要在家鸭、野鸭和投币式购物柜之间建立联系,大概迷茫程度堪比把鲍勃迪伦和不丹关联起来。(说起来,不丹哪里有那么不为人知?)故事里玩了一点点人称转换梗,伊坂式故事的标配——固定bgm和多线程——似乎都出现了。在对待外国人的态度上稍微有点文化隔阂的感觉。河崎让我想到西泽的飘撇学长呢。
7.《哦!爸爸》
妈妈咪呀梗×多田便利屋类的“船到桥头自然直”故事,学校生活的描绘还有点让人想到青崎的里染系列。
中学生由纪夫跟他的一个妈四个爹的漫画式日常。妈妈在这个故事基本全程缺席,剩下由纪夫被淹没在四个爸爸难以描述的父爱中。和尚头发小、牛蒡男小流氓之类的比喻大概是让我想到三浦紫苑的地方。伊坂似乎很喜欢以各种“飞翔”的意象把故事带往高潮?总之这次又是如此。
挺轻松愉快的一个脑洞。
8.《汽油生活》
就个人口味来说,伊坂的轻松故事们距离四星总差了那么一口气。无论是有萌点的脑洞,借书中人物之口表达点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还是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几件事之间仿佛“我邻居的牙医遛狗的时候不小心尿坏了新线路上一颗花的那个主人就是为了翘班假装抢银行的那个人的前夫呢”这样的联系,看多几篇之后难免觉得有点套路。
《汽油》用一台私家车“小绿”的口吻讲了个大明星、狗仔记者和一个单亲家庭意外产生联系,并展开一段有惊无险的小冒险的故事。私家车们的性格被描绘得有点像宠物狗——崇拜见多识广的火车、激动起来雨刷器都想跟着颤抖(虽然并不能够)。不像小学生的次男有点像《哦!爸爸》里的由纪夫,而且这一家还在《汽油》里打酱油走了个过场呢。
9.《献给折颈男的协奏曲》
这种有点联系又可以单独拉出来当成独立故事的集子,再加上伊坂对时间顺序的任性使用,竟让我有点想到《云图》《爱药》之类的书。
故事的核心大概还是各种巧合使不可能成为了可能和风马牛不相及的元素的混搭吧,比方说相信时空隧道的杀手、世界知名的钢琴演奏家和联谊会之类的。
破出壳子,世界也许会不一样,不过也可能害死你自己——大概是这样的道理?
10.《夜之国的库帕》
用猫与老鼠和本国与铁国的关系做了一系列类比,讲了个浅显的类寓言故事。
伊坂是真的很喜欢“奋力一跃”这个意象,以及嘴上说着“不要”、“没什么用啦”丧气话的人在紧要关头的放手一搏。故事趣味不出彩的情况下,这种重复难免显得鸡汤。
故事叙述是从“猫”和“人”的两个角度穿插展开的。猫的第一人称部分算拯救了一下这个故事的平淡,毕竟一只猫描述自己尾巴的独立性和舔毛过程,还是挺萌的。
11. The Rainbow
DH劳伦斯的书只看过这一本,小时候试图看《査泰来夫人》没看下去——对于看书喜欢看热闹的小朋友来说,劳伦斯真是太隐晦了。
世代务农的Brangwen家的男人们,有种近乎原始的、带着动物本能的单纯感,但又不是纯肉体的,反倒充满了连当事人自己可能都描述不出的情感与精神需求。但说到细腻繁复,像有着自然灵性的那些情感,还是属于这本书里的女人们。
“She turned, and saw a great white moon looking at her over the hill. And her breast opened to it, she was cleaved like a transparent jewel to its light. She stood filled with the full moon, offering herself. Her two breasts opened to make way for it, her body opened wide like a quivering anemone, a soft, dilated invitation touched by the moon.”
12.《一首朋克救地球》
充满伊坂式小鸡汤的四个故事,大概主旨还是“xxx也会有xxx的时刻”、“下定决心,就会 xxx”这样的浅显道理,穿插着伊坂式的可爱——譬如闯空门的小偷碰巧遇到答录机上这家主人的女友的自杀宣言,于是手忙脚乱地去救驾:“你不要死哦,我骑着长颈鹿来救你!”
故事的主题老套了些,还好被这样的小可爱时刻救了。
《动物园的引擎》:围绕着一个“动物园灵魂之灯”一样的男人的猜想,其中包括一个残疾少年、一只走失的狼,和一个被射杀的市长。
《献祭》:四处溜达都黑泽出场,在某处山沟里发现了反目的两人的秘密和一个利落的不像话的九十二岁老太太。
《一首朋克救地球》':一次录音、一本书里的一句话、一次劫机和一次英雄救美。叙述顺序和发生顺序未必一致。
《薯片》:从搞混了的盐味和清汤味薯片中悟出的道理。
13.《一首小夜曲》
还是一样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这本比之前的几本稍微有趣点。你的谁谁认识他的谁谁又认识我的谁谁,九年前,十年后,一个显得过于圆满温暖的结局。几个故事里都少不了“surprise”元素,说到底,邂逅算得上一种温和的“惊奇”么?看几对男女之间奇妙的拆分组合会有种“你永远不知道擦肩而过的人曾有过什么样的奇妙经历”的感觉。伊坂的书里好像经常有像娶了美女那一位的那种吊儿郎当的男人,或者说,那种有着意想不到的反差的人类。
一百日元送一段音乐,这倒是个风雅的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