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如何决定命运?
1.性格即人格,即一个人的“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的关系。也就是说,性格是一种关系。
这是一个新鲜观点,值得好好推敲。
2.精神分析学派有决定论的色彩,而且是童年决定论。
3.教育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大人?
做为一个文章的标题,我承认它吸引了我,而且我倾向于后者。因为教育实施者是大人,大人在进行教育课程规划,在强迫着孩子进行他们所未知的学习,并用各种手段进行欺瞒哄骗。
4.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解放,那会带来真正的优秀。
作者在文中提到与此观点相反的普遍成见:孩子要么在巨大压力下成为卓越人才,要么终日无所事事而成为庸才。对于要么,要么这样句式,我觉得还是值得慎用。我很喜欢文中提到的荷兰心理学家罗伊·马丁纳《改变,从心开始》提到的快乐三个层次:竞争式快乐,条件式快乐和无条件的快乐。原来,我们所受的教育,多来自于第一层次。无条件的快乐称为“至乐”,很难达到。但至少比“别人家的孩子”强,要好得多。
5.父亲太暴躁不是你的错。
这一观点,我很早就意识到。而且还在不断地寻找父母身上的优点,使我更好地怀着感恩之心,更全面地、客观地理解他们的文化。但我发现,书中提到的一些做法,我理解,但是并不彻底。
把他的责任还给他;爸爸这样骂你,一定不是你的错。我的体系中,我会明确告知求助者,这是父亲的错。但是我并没有告诉他,这一定不是你的错。两句话,是不同的。如果我用后者告诉孩子,我觉得孩子可以更好地放松自己,放过自己。我用前者告诉孩子,只是判断了错在谁。很多家长暴躁的引子,可能都是孩子自身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情况,事说完应该完,暴躁一定不是孩子的错,而不是让孩子纠结于事件起因,觉得是自己令父亲暴躁。
认识并接受真相。心理健康的基石是直面自己人生的真相,而不是盲目乐观。书中教了两点真相:你的父亲很糟糕;你改变不了你的父亲,你也改变不了你的母亲,在家庭系统中,你是一个无能为力的小女孩。很高兴书中的观点,与我前面自省一致,
恨就恨,但不要报复。
这个观点,起源于书中的故事。恨就恨,就让情绪宣泄,但之后,要把注意力从父母身上移走,回到自己的身上来,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自己觉得挺难的,因事件的不同,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些伦理。从之前观看的几部电视剧,能够走出家庭阴影的,都是想法改变自己。
放弃保护妈妈的想法。
书中提到,你不能改变你的爸爸,也不能为你的妈妈负责。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真相。读到这个观点,让我不舒服。但我知道,这个观点我需要认可它。
父亲太暴躁不是你的错,以上摘取的观点基于书中阿惠的故事。对于我们一般家庭成长的孩子,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家庭系统中,孩子是最无能为力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