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北京的第一年,也是我毕业后的第一个春节,因为和父母赌气故意没有买回老家的车票,骗他们说买不到票所以不回去。
一般人都盼着过年回家,多和家人朋友团聚,而我恰恰是躲避这种场景。父亲的不争气和母亲的踏实苦干,让我对整个家庭的分工方式充满了愤怒,在我生活的20多年里,我从未遇见像我父亲这般对家庭、对妻儿如此不负责任的人。所以为了躲避家庭、为了躲避亲朋好友的“关心”,我宁愿选择留在北京。
当时我在职的一家公司,朝九晚五的作息和春节20天的长假,让我觉得春节有些过分的长。王先生还在培训,我在一家小公司做职员,每月到手薪资3500块。
我每个月都会盘算这3500块如何支撑我们两个人的生活、直到下个月发薪。所以春节期间没有收入来源,更要合理控制我们的花费,才能顺利过渡。好在我们公司的老板比较传统,春节没有年终奖,但每个人发了红包,我刚入职没多久,只有600块,据说入职一年以上的会有1000块红包,但这个红包也足以让我和王先生改善一下生活。
的确这也是我不回家的另一个原因,囊中羞涩,回去要买车票,来回200块,还有给亲戚带点礼物特产,我口袋里剩的那点钱买完了这些,根本不够下个月发薪资前的生活花费,何况还有王先生。我们都不愿意做啃老的人,不愿意毕业后还伸手给家里要钱,何况双方的家庭也都不好,也没有钱可让我们啃。
其实留在北京过年也挺好的,至少有暖气,不会让我的双手生满冻疮;有热水,不会让我因为怕寒而手脚冰凉;有亲人,有王先生的陪伴,我还不至于那么孤单,只是在漫天烟花的除夕夜,偶尔会有一丝丝失落......
在我和王先生传统的观念里,春节期间超市会关闭,当时我们居住的一个小房子周围村庄卖蔬菜、水果、干货的小贩也都陆续关了门,于是我们一早开始筹备怎么过这个年。我们先是买了年货,屯了足够多的蔬菜和水果,当然还有我最喜欢吃的瓜子和王先生最喜欢吃的花生,几趟下来差不多但购置这些年货差不多已经花出去500块大洋,本想就此打住过个肥年,突然想起来忘买一件重要的东西:饺子。
在中国的北方城市,春节的风俗是吃饺子,而且是肉馅饺子,素馅饺子我们还是可以自己做的,但是肉馅饺子我们是做不出来的,单单是剁饺子馅已经是很折磨人,更别说后续的擀皮、包饺子.....想想这些繁琐的工程,所以说包肉馅饺子适合大家一起来完成,但我和王先生两个人就算了,还是买超市的速冻饺子更方便。
我们决定在腊月28那天去超市采购,考虑到我们没有冰箱,不宜采购过多,只买了2包饺子。买回了饺子,突然想到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速冻水饺的说明需要再-18度保存,我们没有冰箱,没有办法保存。
我无奈的望着窗外,看见对面领居家窗台上放的大葱、白菜等过冬的储备菜,突然脑洞大开的告诉王先生,我们可以把饺子放到窗台外面。因为冬季气温较低,夜间有时可以达到-10度以下,所以饺子在夜间会被冻上,我们的房屋在一层朝北,白天背阴,太阳光照不足以让北边的结冰融化,所以我们的饺子应该白天也不会化开。
于是我们开心的过了两天,每天都是变着法的做好吃的,我搜刮着记忆力的“菜谱”,其实也就是我妈曾经给我做的菜,每天和王先生一起下厨,总是做的比较多,吃完两个人都喊着撑死了撑死了;除此之外,我们还一起刷剧一起看电影。
转眼间到了除夕,除夕夜,伴随着最早的鞭炮声,我们把储备的饺子拿出来,下锅。
撕开包装的那一刻,我和王先生都楞了:因为室外温度较高,不足以达到饺子凝固的温度,所以饺子化开了,化开的饺子变得又软又烂,很多漏出了里面粉红色的肉馅,一坨坨白色和粉红色的饺子堆叠在一起,彼此难舍难分,但好在肉馅并没有变质坏掉;虽然明知道这种饺子下锅会烂掉,但为了尊重除夕吃饺子的习俗,而且我们当时也没有别的地方重新买饺子,我还是把它们下了锅,然后做了一锅的饺子皮和馅汤,出锅的时候,我们对彼此说,新年快乐,然后各自捧着一碗饺子馅混着饺子皮的汤,吃的不亦乐乎。
当晚母亲来电话,我还乐呵的向她展示我的成果,饺子汤。母亲提示我,让我赶紧把另一包饺子蒸了, 以免坏掉。我用电饭煲蒸了三次,才把剩下的一袋饺子蒸完,由于除夕夜我们都吃了一锅汤式的饺子,后来蒸的饺子两个人都不愿意吃,只能互相让着对方吃,那袋蒸好的饺子,我们足足吃了三天。
————————后记————————
*我们都会老去,但印象最深的只是那么几件重大的事情,我想尽可能多的把北漂的生活记录下来,尤其是和王先生在一起的日子,因为我们都知道这里终究不是归宿、我们只是过客。
也许某一天,我们都心力不支,厌倦了北漂快节奏的生活,落叶归根,我们还是会回到生我们养我们的小城。
或许在某年某一天的午后,偶尔翻到这边记录,或许会感慨,这个时候的年轻无畏,细细品嚼这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