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背景下高等教育人群对城市化的影响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老龄化、户籍问题、“全面二孩”等传统或新增人口问题对城市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次文献综述综合研究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高等教育人口对城市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供给不足,但随着高等教育人口的壮大与发展劳动力的质量不断攀升,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高质量劳动力起着关键作用,同时城市化使得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以及技能结构得到改善。                    

前言

    本次文献综述旨在研究在城市化背景下的人口问题,了解城市化与人口问题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所阅读的文献内容涵盖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化及劳动力的影响,高等教育人口对城市化及城市劳动力的关系,不仅涉及人口方面还涉及教育问题。收集这些文献的目的就在于解决本人对人口问题产生的疑惑及城市化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机制的深入了解需求。本次文献综述的重点则放在探究城市化背景下的高素质劳动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人口年龄结构不断老化,人口老龄化对城市的劳动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口红利逐渐消散,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例发生较大变化。人口老龄化致使劳动人口年龄也逐步老龄化。劳动人口年龄老龄化体现在高龄劳动力参与率上升,但劳动力整体的参与率呈现下降趋势。再加上城市化的推进导致的城乡差距,乡村中青年劳动力的迁移使得城市内部的劳动力趋于年轻化,城市劳动力老龄化有所缓解,这对推进城市化的进程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这也导致了城乡劳动力结构和老化产生差异,这也是由于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产生的新问题。

        在《我国人口教育结构与城市化关系的实证研究》中提到,城市化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人口变迁的过程, 即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而人口的大规模迁移的客观需求促进了教育规模的发展和对现行教育制度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城市化是一个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而城市化和工业化需要经济结构的升级, 这就意味着教育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 研究我国人口教育结构与城市化的关系, 既是教育改革和发展本身的需要, 也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需要。[4][if !supportFootnotes][1][endif]

        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城市化进程,在二战后,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而培养个人的科学技术则需要通过教育手段,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则有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也就能促进城市经济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同时也得到推进。

       在研究中发现,虽然教育能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整体实力,但并不是所有层次的教育都有利于城市化的进程,在《我国人口教育结构与城市化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中专教育层次和技工教育层次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普通高等教育层次和职业中学教育层次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微弱的长期均衡关系;而研究生教育层次和城市化水平之间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4]。普通教育层次和中专教育层次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技工教育层次和职业中学教育层次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这是因为这两类教育层次的毕业生就业时, 存在着就业难, 工资低的问题, 以至于留在城里生活的可能性降低, 从而随着这两类教育层次比例的提高, 城市化水平就会下降。

       城市化进程与高等教育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首先是城市化进程对高等教育的作用,这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城市化为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同时城市的空间及精神交流氛围是高校人才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其次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众多就业岗位为高校人才提供就业机会。城市化的程度也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定位和规模。大学趋向于与其所在城市和区域的经济相关联和契合[7]。

        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将作为“第二大人口红利”,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一个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人才集聚会给城市发展带来红利, 又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增长, 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高等教育人群作为教育行业重点栽培对象,其对城市化的进程与发展同样起着重要作用。高等教育对城市化的影响机制在不同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发生原理。在城市规模保持适度的前提下,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在城市的第二、三产业就业后,通过个人的努力,带动城市消费,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从而达到推动城市化的目的。然而高等教育人群在适度规模的城市环境下对城市化的影响不仅仅是依靠拉动消费,高等教育人群可将自己所学的高等教育知识传播给非高等教育人群,从而为非高等教育人群提供新的就业渠道,这些渠道通常与高等教育人群所在的第二第三产业配套,形成有效的产业链,从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同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善于利用个人的自学能力和学习能力,不断向外界吸收和借鉴先进知识,从而与个人实际内化结合,通过创新提升个人的能力,从而带动社会的生产力创新,来达到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

        另一个情况是城市的规模超载背景下高等教育人群对城市化的影响。总结来说就是城市规模超载产生的“拥挤效应”对高等教育人群的负面影响。“拥挤效应”的突出表现为城市内部房价、物价等生活条件提高,但由于接受高等教育人群对生活的质量及个人幸福感的注重,导致了这类人群在面对“拥挤效应”的强压下选择“逃离”规模超载的城市,从而转向规模相对合理的小城市,这对规模超载的城市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会对小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形成鞭策和推进。

        高素质人群与城市化的运行机制,无非就是高素质人群通过消费、用知识和能力提升城市生产水平推动城市发展和规模扩大,但在城市规模过载后转身投入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用同样的原理再次建设与发展城市。

        在面对不同城市背景下高等教育人群对城市化的不同影响,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定位需要有明确的制定目标,在限制超大城市规模的同时还要注重发掘小城市的潜力。但城市规模超载的问题严峻,高等教育人群投奔“大城市”的观念仍普遍存在,如何转变高等教育人群的就业观念,促进小城市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吸引力提高和保证高等教育人群的稳定就业是当下城市建设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化设置,使得高等教育资源与城市规模相匹配,这有利于促进城市的高效运转。


总结

        目前中国面临着众多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问题使得接受高等教育劳动力人群对城市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通过把握高等教育劳动力人群与城市化的影响机制,来达到解决城市问题促进城市化,求得社会发展的最优解,是将来城市化问题的重要内容。

       本次文献综述综合各个学者意见,深刻探讨了高等教育劳动力人群与城市化之间的的影响机制,深化了本人对此问题的了解,希望能在未来的学习中为本人提供良好的学习经验和方向指导。

 

 

 

 

[if !supportFootnotes]

[endif]

[if !supportFootnotes][1][endif]王家庭,崔风玉.我国人口教育结构与城市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2):24-29.

[if !supportFootnotes][2][endif][4]. 王家庭,崔风玉.我国人口教育结构与城市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2):24-29.

[if !supportFootnotes][3][endif][7]. 赵世谦,康翠萍.髙等教育与城市化进程关系辨析[J] .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9-82

[if !supportFootnotes][4][endif][6]. 杨萌萌.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研究[J].发展研究,2018(11):79-8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