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会议对持续为基层减负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释放出为基层松绑、让干部担当的鲜明信号。作为管党治党的“排头兵”,组工干部肩负着优化基层治理生态的重要职责,更应扛起为基层减负的使命担当,以破除壁垒、精准赋能的实际行动,切实把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精力投身于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主战场。
破 “痕迹迷局”:把干部从 “材料堆” 拉回 “田埂上”。会议强调 “整治过度留痕”,这戳中了基层治理的痛点。作为组工干部,我们更需率先打破 “材料政绩观”,让考核回归实绩本质。 杜绝“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消耗了服务群众的精力。破解此局,要做 “减法” 先定标准,更要迈开步子,把考察现场从会议室搬到项目点,用群众口碑代替材料厚度。
立 “实干导向”:让减负与赋能同频共振。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减负担增效能。会议释放的 “赋能基层” 信号,要求组工干部既当 “清障员”,更做 “服务员”。基层活力源于精准赋能。在队伍建设上,可推行让老干部带新人实操模式,比单纯开培训会更管用;在权责匹配上,要划清 “责任清单”,杜绝以 “属地管理” 名义转嫁任务,像中央《规定》要求的那样同步落实人财物保障。只有把编制留给基层、把资源沉到一线,才能让干部心无旁骛抓落实,实现 “减负” 与 “提效” 的双赢。
建 “长效堤坝”:用制度刚性防 “反弹回潮”。形式主义的顽固性,决定了减负必须常抓不懈。会议提出的 “健全长效机制”,正是组工干部抓落实的核心抓手。制度建设要抓 “闭环”:首先源头严控,对发文、考核实行 “负面清单” 管理,要对不符合减负要求的文件坚决 “卡脖子”;其次动态监督,建立季度排查制度,及时整治 “电子台账泛滥” 等新问题;最后考核挂钩,把减负成效纳入干部考评,对违规加码者严肃追责。更要畅通反馈渠道,设好 “基层意见箱”,让减负措施跟着干部群众的需求动态调整。
以减负实效筑强组织根基中央会议为基层减负吹响了新的号角,组工干部身处一线 “操盘手” 位置,更需以 “钉钉子” 精神抓落实。从清理一块牌子、整合一次考核做起,用制度刚性破除形式主义,用精准赋能激活基层活力,让干部真正沉下去、干实事,才能以组织工作实效筑牢基层治理的 “压舱石”,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集安市委组织部苏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