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往事②:你要信我呀!

洪秀全信仰“上帝”之后,离经叛道的打碎了私塾的孔子牌位,这下算是彻底完犊子了,因此他被私塾炒了鱿鱼,丢了生计。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和冯云山离开了老家花县,外出宣传他心里的“上帝”。

然而在广东,基本没有人买他洪秀全的账。他们只好一路向西,来到了广西,没想到有意外之喜,洪秀全这一套竟然在广西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冯云山总结了经验,偏远穷苦民众比较信他们这一套,于是看准时机,到广西偏远的紫荆山区(后来金田起义爆发的金田村就在这里)去传教,这里有大量“一无所有”的烧炭工(杨秀清是这些烧炭工的一员),是发展教徒的沃土,而洪秀全则回到了老家花县继续当私塾老师。

为什么在广东基本没人搭理洪秀全,而到了广西他们的“拜上帝教”就突然生动起来了呢?这也是为什么太平天国创始人是广东人,而爆发点却在广西金田的原因。就跟现在大佬们创业一样,环境很重要!在清末,广州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靠着贸易,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整体来说比较生活无忧,而且近在咫尺的鸦片战争带来的冲击,广东的民众普遍“见多识广”,不需要寄托于你洪秀全的这玩意,不容易被“忽悠”,并且广东作为赋税重地,清廷也是极为重视的,虽然鸦片战争冲击了官府的权威,但有大量的驻军,是不容易发生动乱的。

而广西就不同了,本来就山多田少,土客杂居,经济文化落后,在清末,广西的赋税更是在南方各省中倒数第一。一句话说完,就是穷!所谓穷则生乱,人民生活无着,自然流贼横生,加上土客矛盾,民众好勇斗狠更是平常。如此一个地方,自然是“孕育”动乱的“沃土”!所以,你很难想象富裕的江浙人民好勇斗狠。实际上,后来整个太平天国运动中后期的过程,大体上就是广西人和湖南人(这也是一个山多田少的地方)在江浙地区的争斗。

言归正传。可以说,冯云山才是实际上的“拜上帝会”创立者!冯云山和洪秀全一样,屡试不中,也一样做过私塾老师,哥俩在这方面半斤八两。但是,冯云山有着杰出的说服能力,更重要的是他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洪秀全“打退堂鼓”跑回花县教书的时候,正是冯云山在紫荆山区辛苦耕耘三年,白天打零工,晚上拿着火把翻墙越岭,敲响穷苦群众的门,宣传教义,发展会众。随着信教的人多起来(这些人里面不仅有烧炭工杨秀清,还有富农石达开),“拜上帝教”应运而生了。可以说,“拜上帝教”上满满的都是冯云山的心血和汗水。当然,加入“拜上帝教”的教众们,肯定不是一开始就奔着起义举事去的,他们加入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生计,互相照应,免受欺凌(起初“拜上帝教”的教众客家人居多,入教是为了对抗当地大户和土绅,比如客家富农石达开就是这个目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抱团取暖。实际上当时的贫困地区有很多类似的基于这个目的的党会。

难得可贵的是,冯云山在三年的独自耕耘的过程中,一直都把洪秀全当做“拜上帝教”的精神领袖,从来没有自己当老大。这种情谊,恩格斯看见了都要点赞!当然,现在也有说法认为冯云山是故意的,当时他实际上已经掌控了实权,把洪秀全推到面上来,他躲在后边对他有好处。不过我还是倾向于认为冯云山没有这个心思。以冯云山当时在“拜上帝会”的威望,完全没有这个必要。而且后来的“永安封王”中,冯云山被封为南王,称七千岁,仅仅排行第四,他也没有什么过激反应。

1847年,洪秀全回到了紫荆山区,接收了冯云山辛苦耕耘三年的果实,这时候的“拜上帝教”已经是一个极具规模的组织了,他和冯云山一方面加紧发展教徒,一方面组织会众到各地捣毁甘王庙(甘王类似于闽南地区的妈祖),引起了巨大轰动,“拜上帝会”声势更大。

得益于冯云山的耕耘,星星之火已经点着,洪秀全看来,他似乎真的可以“朕在高天做天王”(你看这诗歌,洪先生这架势,哪里是信上帝,这信的是黄巢吧)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在冯云山的努力下,初具规模的“拜上帝教”开始四处出击,和当地的土著势力争夺地盘。这和咱们现在的互联网企业扩张是一个...
    飞去伦敦喂鸽子阅读 640评论 0 1
  • 表情是什么,我认为表情就是表现出来的情绪。表情可以传达很多信息。高兴了当然就笑了,难过就哭了。两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
    Persistenc_6aea阅读 126,502评论 2 7
  • 16宿命:用概率思维提高你的胜算 以前的我是风险厌恶者,不喜欢去冒险,但是人生放弃了冒险,也就放弃了无数的可能。 ...
    yichen大刀阅读 6,135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