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精讲第六十八章

【章旨】

本章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命名为“配天”,熊春锦《<老子德道经>校注》命名本章为“不争”。本章老子从带兵、用兵、制胜、用人的四个方面阐述不争之德,是合于天道,是古老的最高准则。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老为之下:为,治理、管理,这里作统率、率领讲。士,士卒。为士,统率士卒,担任将帅。王弼说:“士’,卒之帅也。"不与,不争,不正面冲突。《王弼注》:“不与争也。”高亨说:“与’犹’斗’也,古谓对斗为'与’。”善于带兵的统帅,不逞其勇武,耀武扬威:善于征战的人,不轻易发怒,草率动兵;善于克敌制胜的人,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卑处下。

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配天古之极,符合自然的道理。这就是所说的不争强斗气的道德,这就是所说的善于运用别人的力量,这就是所说的合于天道,是自古以来的最高准则。

【延伸发挥】

本章可以举出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来印证。“善为士者不武”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带领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多名士兵在城里。但他并不慌忙,命令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司马懿见状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天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然后他下令大家赶快撤退。就这样,诸葛亮没用一兵一卒退了司马懿的大军。《孙子兵法·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鲁仲连是战国末期齐国的谋臣,常周游各国,为人排难解纷不收酬报。当时燕国与齐国打仗,燕将乐英(名将乐毅侄儿)攻克聊城。聊城有人在燕王面前说乐英的坏话,乐英害怕回去被杀,就据守聊城,不敢回燕国。齐国田单攻打聊城一年多,双方损兵折将,百姓灾难沉重,却攻不

我。

鲁仲连面见田单说:“守城将军乐英,为人正直,骁勇善战,以武力相逼定不屈服。让我修书一封,射入城中,晓以利害。”第二天,齐将将鲁仲连亲笔书信从东门外射入城中,这就是著名的《遗燕将书》。在信中鲁仲连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指出乐将军目前处境险恶。齐国宁肯放弃南阳和平陆,也要调集兵力攻克聊城,齐军必胜。当今燕国内政腐败,民心无归。并给乐英指明了可供选择的两条道路:可以率兵回国,报效燕王:也可归顺齐国,齐王定会封官列士。希望乐英不要因一时之恨,误国误民误己,坐失良机!这乐英手持书信,再三阅读,回帐大哭三天不能决断,最后拔剑自刎。于是,聊城大乱,田单乘机进军收复了聊城。

总结:上一章老子论述得道的圣人有三件法宝:仁慈、俭啬、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重点强调“慈”。本章老子相应地从用兵的角度讲战略战术的原则,继续阐明上一章所讲“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的道理,要求人们不逞勇武,不轻易暴怒,避免与敌人正面冲突,用人要谦卑处下,归纳出“不争之德”,善于运用别人的力量,以不争达到争的目的。这样做是合于天道,是古老的最高准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