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022 | 我也想说说「写作」

原文链接:随笔022 | 我也想说说「写作」


在互联网上,只要你向别人说:好迷茫「焦虑」,不知道做什么,求推荐的?

那么十个回答中就有八个建议你去写作。

后面附带写作的一系列好处:

1、一份时间可以卖许多次。「这是很划算的一件事」

2、谁都可以写,普通人可以通过它提升影响力。「这是一件容易的事」

3、这么多好处的同时,可以提升自己能力。坚持写,就能和别人拉开距离。「这是一件‘做了后可能让你超越80%的人’的事。」

……

——

我就是这样过来的,现在还受影响。

可是既然「写作」是一件这么对的事,这么多的意义,为什么总是失败呢?「不知多少次没有坚持下来。」

我觉得是:

对于我们这些从来不写或者不会写的人,刚开始是很难享受到上面所说的好处的。「至于以后会不会,我也不知道,我还没到那境界。」

1、收费?「难,对别人没好处,人家就付费傻啊?」

2、提升影响力?「别人有没有有看到都不知道」

3、提升能力?「能力这东西不好说,没有现成指标数据看得到。」

写作的好处一个都没得到,倒是每天写那些,都憋了自己不少功夫。「简直就是只有付出没有回报啊!」

这么反人性的事,谁能坚持。

——

通过这段时间的「日更」,本来都快不想坚持了,但前天看到张辉在《人生护城河》这本书上写的一些「写作」到来的意义,似乎有点感觉了。

以下是书中的原文一些摘录:

写作不仅可以记录我每日所思所得,让我生命的每一天都更有仪式感,留有珍贵的思想印记,更能让我不断地提炼思想,刷新认知,保持锐利。

写作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1)写作是与自己相处的好方式。

通过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写出来,你能更加心平气和地去看待自己身上的优缺点,看待自己内心的冲突,看到让你内心不平静的东西,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看到希望。

写作本身是一种非常好的与自我相处的方式,即使你不想成为作家,你在写自己的内心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在和自己对话,这种感觉非常好。

(2)记录生活的小确幸。

当开始写作的时候,我们会想很多主题;当我们想很多主题的时候,会让自己保持一种比较警醒的状态,可以随时不断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哪怕是一张照片、一段语音,都是一种记录。这种记录会让你发现生活的乐趣,包括遛狗、买菜、做饭。

我们的每一天都是转瞬即逝,而且生命中只此一天,不会再有。写作是一种很好的记录方式,哪怕是最差的流水账,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每天的胡思乱想,都是有价值的——如果你把时间纬度拉到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长度。

(3)写作对自己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

很多人经常会脑中迸发灵感,宣告“I have an idea”。

对此你会很兴奋,甚至晚上睡不着觉,一直在想这件事情。

但当你去给别人讲的时候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别人会发现有一些你没想到的问题,或者你本身讲的时候没有严密的逻辑。

如果你把想法写下来,那么你会发现自己原来想的不是特别清楚。

通过写作,你会把自己的假设、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都想清楚。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思维的习惯。写作会让思考更加有深度。

写作是思想的催化剂,写作能让你的头脑更加有序,更加有创造力。

其实对你人生重要的一切事情,都可以从持续写作的过程中得到启发。从而更加敏锐地观察生活……

(4)写作可以逼迫自己加强学习。

写作是输出,要想输出,你就要不断地阅读和思考。

(5)写作可以帮你获得未来的收入。

现在无论是微信公众平台还是得到、知乎、分答,这类平台越来越多,都鼓励你分享知识和经验,换取收入。

——

除了第(5)条,其他4点我都隐隐地有感觉到。

因为写作,我开始了自我对话,

开始有去刻意的留意自己的每天,

开始捕捉脑袋中一闪而过的想法和念头,

开始逼自己去学习,

也开始有了小小的思考。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我们并没有。「只不过在脑袋中路过而已」

而写下来,就能抓住。「也就思考了」

张辉在书上写到

当初他运营公众号就是为了能记录自己的心声,不为流量,不为利益,就为自己。

然后我也想对自己说:

自己「日更」,不为流量,不为利益,就为自己,为了记录自己的心声。

所以,每个不善于写作的人都可以去试试写作。

——

对于我们这些刚开始写的人,写什么合适呢?

答:写每天正在发生的事和在乎的事,写下自己的一些看法见解。

因为这些事,自己最熟悉,这样就不容易出现感觉不知道写什么。

——

写作最大的好处是听到自己的心声,不让自己在生活的冲击下,变得麻木,没有感觉。

写作是我们一辈子都值得做的事。

原文链接:随笔022 | 我也想说说「写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