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中山路 一头通往海阔天空 一头直抵烟火人间

德国人来青岛后,为了方便接收从栈桥码头运来的物资,开辟出一条向北的道路,史称斐迭里街,这便是这条路百年记忆的起点,而你今天去青岛旅游,从火车站方向走来,也许会回头看一眼拍一张中山路最南头那栋建筑,“中山路一号”青岛国际俱乐部的旧址,然后也不管它的历史和故事,直接走向大海走向栈桥,就像它本身,所有的老建筑最终的走向都是西餐厅和咖啡馆。


但也会有一部分人,会走向相反的方向,来到这里看一眼,拍一张照,在建筑下停留看看它的介绍听听关于它的故事,然后以中山路一号为起点继续往北,像老城的深处延伸,像历史的烟云中走去,中山路这个名字真正出现在青岛,那是1929年的春天。

那一年,国民政府接收青岛,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山东路为中山路。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曾看到有人比喻,过去的青岛人对中山路的向往,仅次于对天安门的向往。我就想可以换个角度用怀旧的写法去写中山路,就像我朋友们都写喜欢看我写的家乡那几篇,“当我拿着一万元的巨款去柜台存钱的时候,柜台柜台内的姐姐随口说,这点钱也值得存,在这一段八区的政治金融街上,没有一座建筑的大门是为了拒绝访客而建的,这扇门也一样,这只是一段她正心情不好又被我打扰后的抱怨插曲,而我只是对她微微一笑,一个在生活中经常被人误解的男孩伤感而又耐心的微笑。”

生活过的地方回忆起来很容易,对于我只呆了四天的青岛走了几次的中山路,如果用青岛人的怀念去写,没有经历和生活的体验,那写出了就很煽情,所以我觉得放弃还是按旅游的角度来描述。旧时这里分为南段和北段,南边是欧人区,建筑完全按照当时德国的建筑风格建造,随着青岛被开辟为自由港后,中山路南段迅速聚集了多家洋行 金融机构 餐馆和旅店,成为外国人办公和居住的高档社区。

如今这里也是老城区旅游的精华路段,中山路上一个个过客的背影叠加在百年建筑之中,在大教堂 光影俱乐部等建筑和打卡点上来回穿梭在中山路,在日出日落的见证下,流逝并孤独着喧闹着,如是百年。

当你继续往北告别醉人的海风,穿过汹涌的人群和建筑,中山路上的烟火气慢慢让你感觉,北段是中国商人的落脚点,北段的商业繁荣比南段更早出现,青岛口被拆除后,原来的大多数商户都搬到了中山路北段,这里集中了各类民营商号、传统饮食等,里院中弥漫着吃喝杂耍,与欧人区的建筑相比缺少了高大的山墙和塔楼,少了观赏价值,但多了些人间的烟火气息。

这是我青岛旅游第一阶段,十篇文章中的最后一篇,我把它留给了中山路,留给我在寻找建筑和网红打卡点以及这座城市老城区的历史中,一遍遍走过的中山路,留给老青岛人眼中,根本不是景区的中山路,因为这里沉淀了青岛最初的记忆和承载着青岛商业文化的底蕴,因为这里是你见青岛的第一面,它是你对这座城市的认识,也是青岛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