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算是个港片迷,上映的港片,只要不太烂太水,一般我都会去电影院看,而且会尽量找粤语场。今年陆陆续续看过了《追龙2》《扫读2》和这周的《使徒行者2》,我突然有些审美疲劳了。
首先是肇始于《无间道》,二十年来百用不腻的卧底反卧底题材。形式玩法上从最早《无间道》的港片经典双雄戏码,到《Laughing Gor》的卧底过去再卧底回来的14哥套路,到《龙城岁月》里的郑智需要black help老大被迫卧底,直到TVB《使徒行者》让卧底反卧底走向集团化,他们甚至编出来类似black社会冒充卧底混入警队,以及卧底被black社会策反回过头来坑阿sir这类狗血的剧情。影评人最早分析卧底题材的盛行,将立意升华到了ninety-seven comeback戆人缺乏身份认同这个问题,但一眨眼comeback都20年了,这时候还说身份认同,是不是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啊?所以避开社会学原理不谈,只能说香港导演已经黔驴技穷,与其绞尽脑汁寻找下一个无间道式的划时代类型经典,不如将卧底电影做成高度商业化的流水线产业来得直接粗暴。
其次是兄弟情的滥觞。近十年来的港产警诽/black help片中,歌颂兄弟情的影片比例,甚至要高于前面说的卧底题材的比例。杜琪峰的枪火三部曲就不说了人至少拍得诗意有哔格,后来的大型black help题材MV《江湖》讲兄弟情,《窃听风云》系列讲兄弟情,《扫drug》《使徒行者》系列两部完全不搭噶但依然在讲兄弟情。其中免不了穿插一些粤语经典老歌,或者香harbor老居民区的旧影。并不是说电影不能煽情,但用得太多用力过猛,时至今日连观众都分不清哪部是哪部了。这次的使徒2,甚至都不能算是合格的卧底片,因为一共就3个主角,猜测身份的猫鼠游戏玩一轮结果就出来了,但导演始终不忘尽职尽责地煽情,当情节里张家辉失踪时,我一度怀疑他串场去了《扫drug》。
再次是动作场面的足够劲爆但审美疲劳。拍港片这么多导演陈木胜刘伟强邱礼涛,我就记住了邱礼涛,因为他拍的片那场面真甜蜜硬核啊,爆炸飞车,拳拳到肉,看他的戏千万不要吃东西。人物也是虐,一个个简直就像鲜肉版的终结者T8,拿轧路机碾过估计过个半分钟都能站起来。使徒2的导演我不认识,但显然深得邱的真传,电影院坐我旁边的是一家四口,我心里猜测爹妈心里是一万分的后悔啊,什么被锐器扎个窟窿啊拿美工刀割颈部动脉啊吸•粉吸到神智不清啊,感觉孩子学校里几年下来的red教育算是白教了。两大主角到最后都被虐成那样了,片尾彩蛋居然还暗示其中一个活下来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最后跟演员卡司有关。港片男星的中生代真的是断档了。狄龙发哥许冠杰的黄金年代就不说了,90年代刘青云梁朝伟刘德华张国荣等无线出身的艺人也撑起了港片的一片天。后来呢,十年前我们说古天乐吴彦祖古天乐吴彦祖,一直就是古天乐吴彦祖;现在吴彦祖悄无声息了,于是又变成了古天乐张家辉,一直就是古天乐张家辉。《扫drug》《使徒行者》,你打个盹估计都要串戏。反正不是反black就是扫drug,菲律宾缅甸越南在中国人看来也没啥区别,就是香harbor警署办公的地方。配角也还是那几个人,你要是认真把《追龙》《扫drug》《窃听风云》《使徒行者》看成系列,估计每集里演员角色的变化都会让你懵圈。
最过分的,使徒2跟使徒1完全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导演居然没忘记主题曲要用同一首,华晨宇你能不能别叫了,也别唱你那rap了?